罗德海
清徐古称梗阳,最早记载于《左传》:“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魏戊为梗阳大夫,智徐吾为涂水大夫,”可见清徐早在春秋时建制为梗阳邑,魏戊为梗阳县第一任长官。《山西通志》和清顺治十八年《清源县志》根据《左传》记载做出结论:“春秋时,晋大夫祁氏既灭,魏献子为政,分祁氏田七邑,以魏戊为梗阳大夫,是名梗阳”。但为什么叫梗阳之名?“梗阳”二字之原意何在?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士子甚至史学家都大费推究,翻遍史志辞源都没有准确的说法和定论。
笔者数年来经过对“梗阳”古城旧址及周边山川地貌成因演变的分析和推究,对“梗阳”古名的原意和由来略谈一点浅薄的见解。
古人在地名命名方面颇有讲究,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人提出地名的命名方法:1.以方位命名:如襄阳则在襄水之阳;2.以山水命名:如“江夏郡因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3.以故国旧邑命名:如“九江郡钟离县,系钟离子国,故名”;4.以人物命名:如“代郡灵丘县,因武灵王葬此,故曰灵丘”;5.以地形命名:如“河内郡平皋县,水边高地曰皋,以其在之皋,处势平夷,故曰平皋”;6.以气候命名:如凉州,以其地寒凉,故名;7.以相对位置命名:东阿、西鄂、北皮等,还有多种命名方式,笔者在此就不作赘述了。
“梗阳”之梗,在笔者看来是指地形的字。在古代,一到雨季则洪水多发,本地的白石河携带泥沙滚石冲出山口之后,分成了南白石河和北白石河两条支流,水流放缓,大量的泥沙滚石沉淀堆积下来,经过几千上万年的冲刷和堆积,天然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梗堰,即后来人们所说的西门坡。这一地理演变就是“梗阳”中梗的由来。
早在春秋《谷梁传》中就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命名原则,即河水的北面为阳,河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为阳,山的北面为阴。故古代带有阴阳的地名大多表示该地理实体与另一地理实体的相对位置。
清徐先人在建城选址时,将城建在梗堰的南面,也就是阳面,依地势而言故名“梗阳”。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这样的地势格局既背有靠山,又玉带缠腰,在这块风水宝地建起的古城就是梗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清徐县城。这是笔者对梗阳古名一点粗略的探究和肤浅的认识,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指正和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