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73期 >2023-12-22编印

关于“闰”的札记与断想
刊发日期:2023-12-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牛宝生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小时候读小学,大约五年级上鲁迅《故乡》课文的经典段落。从此,少年闰土的形象深入心里。那时学得懵懵懂懂,语文老师关于闰土名字的解释记忆犹新,因闰土“五行缺土”,就是他命中(生辰八字)没有属土的字,需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等办法来弥补。土地是农人的命根子,“闰”即希望更多地拥有,闰土即希望他拥有更多的土地。他还讲,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饱食终日,舒服快活,不是多出、多余是什么?
  因了老师“闰”字的解释直截了当,言简意赅,同学们兴味盎然,竟然融会贯通。一同伴到供销社买铅笔(3分钱一支),他掏了5分钱,售货员找回2分钱,他不情愿地说,多闰一分或不用找,闰两支吧。搞得售货员莫名其妙,同伴们哄然大笑。
  我的语文老师,既教语文,也是班主任。姓元,估计是拓跋氏的后人。一天学校开批判大会,他被押上台,低头认罪,抬头示众。看着他这样,我们不明所以,难道“闰”字给老师“闰”出个批斗会?
  看《元曲鉴赏辞典》,贯云石的【中吕】红绣鞋,不觉哑然一笑: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儿妨甚么!
  此曲大胆生动,别有情趣。欢情还未够,夜快如穿梭。天啊,再加上一更该有多好!实际上曲文中的要求并不高,只想延长一下欢情的时间。这世上有闰年、闰月而无闰更(古代除了十二时辰计时以外,针对漫漫长夜,也制定了单独的计时方法,那就是更。一夜一共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2个小时)。“更闰一更儿”是一种创造,不得不佩服曲作家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为什么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乱来。
  国家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怎么办呢?只能每三年,多加一个月出来,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设闰就加在这个月。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用十九年闰七次解决了这一问题。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学《千字文》“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闰为余数。历法纪年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有一定差数,故每隔数年必设闰日或闰月加以调整。为了便利起见,不妨重复说说闰年、闰月、闰日。
  闰年,阳历中有闰日的年,或阴阳历中有闰月的年。
  闰月,阴阳历逢闰年所加的1个月。闰月加在某月后称为“闰某月”。阴阳历以朔望月(29.5306日)为1个月平均值,全年12月,与回归年(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故需置闰: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
  闰日,阳历的平年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积4年约成1日,加于二月,使二月由28日增加为29日,所加的1日称为“闰日”。每400年加97个闰日。
  另外,还有闰位、闰周、闰音之说。
  闰位,指非正统的帝位。辑此条目者,可能忘记了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名言了。
  闰周。我国阴阳历中设置闰月的周期。战国施行的古六历采用19年7闰的闰周,北凉《元始历》创用600年221闰的闰周,南北朝《大明历》改用391年144闰的闰周,到了酉汉《太初历》则规定无气之月为闰月,沿用至今。
  闰音。注音字母推行者把汉语方言中注音字母所缺的声和韵称为闰音。另制闰音字母万、广、兀等为标注方音之用。
  有趣的是,居然诞生了闰秒。
  闰秒。2015年全球增加一秒,也就是拨慢一秒。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将在北京时间7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所以2015年是“365天+1秒”!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叫做闰秒。其缘由是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或叫“天文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定义不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出现了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闰秒概念。“闰秒”从1972年开始启用,2015年是人类第26次增加“闺秒”。
  想来,多么奇妙,这世界有传统意义上的闰年、闰月、闰周、闰日,有人文意义上的闰位、闰音,文学意义上的闰更、闰土,还有协调世界时的闰秒。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伴随着一个个闰年、闰月、闰周、闰日,我们已少年不再。少年不懂鲁迅,读懂已不是少年。当我们被现实洗礼后,才知道鲁迅的智慧。精神的束缚,社会的鸿沟,心性的拯救,鲁迅的批判,直指人性的弱点。水滴石穿,岁月鉴心。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岁月,是最真的分辨仪。鲁迅《故乡》的尾段,不禁又在脑际萦绕:“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样的海边沙地,一样的深蓝天空,一样的金黄圆月,只是不见了闰土。是他年老体衰无力捏叉刺猹,还是他闰出的土铺在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