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才
东汉第一才女蔡文姬,是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上官婉儿、卓文君、班昭)之首。蔡文姬是河南杞县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原名蔡琰,琰的意思是像美玉一样纯洁无暇。蔡文姬虽才华横溢,但她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痛苦。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yong)是东汉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蔡文姬不但是有名的才女,而且容貌美艳动人,颜值很高,达官显贵子弟追求者络绎不绝。曹操年轻时候,曾拜蔡邕为师,常常去蔡家请教、论事,渐渐地与小他二十岁的小师妹蔡文姬互生情愫,相互倾慕。文姬长大后,天天盼着曹公来提亲,可一天天等来的却是失望。虽然说在真爱面前,年龄从来不是问题,但在曹操和蔡文姬之间,就成了问题。一是当时曹操还籍籍无名,无论是从家庭背景还是个人优秀程度上来说,两人都有一定的差距,加之曹操出身尴尬(曹操的生父叫曹崇,曹崇的养父是中常侍曹腾之,是个太监),只好将这份恋情藏在心底。而在蔡父蔡邕看来,他虽然也喜欢这个很有前途的年轻人,但是曹操一天东征西讨,自顾不暇,更不可能给爱女提供安稳的生活,所以,此事也就一直搁置下来,不了了之了。
才貌兼备的蔡文姬一天天长大了,求亲者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因着文姬的才气和名气,荒淫无道的董卓,也旁敲侧击地打起了蔡邕女儿的主意。蔡邕慌了神,连忙写信求救于学生曹操。曹操一看书信,好有些失落,但转念一想,成人之美,也是好事。于是牵线搭桥门当户对的河东卫家小公子卫仲道,是大将军卫青的后人。才子配佳人,16岁那一年,蔡文姬出嫁了,婚后二人琴瑟和谐,度过了一段月朗风清的浪漫生活。可是仅过年余,丈夫便因病撒手人寰。接着,父亲蔡邕也由于政见不同而被迫害至死。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兵荒马乱,公元196年,23岁蔡文姬在寻找妹妹的路上,被南下侵扰的匈奴人掳到了南匈奴,由于人长得漂亮,文才、技艺超群,蔡文姬被纳入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帐下,尽管左贤王对她疼爱有加,还生有两个孩子,却也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十二年后,魏武挥鞭的曹操统一了北方,稍得安定的他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更怀念与这位人美心善的小师妹的感情,他用重金豪礼加武力威胁的手段,强毅力行地赎回了蔡文姬,而由于左贤王的反对,蔡文姬的两个孩子都留在了草原,从此母子再无相见之日,演绎了一曲活生生、现实版的生离死别。
蔡文姬回到故土后,感慨万千,然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已经二婚且35岁的蔡文姬自感无“颜”与曹操再续前缘。曹操也尊重了蔡文姬的选择,但是,又不忍心看到小师妹孤独终老,于是亲自做媒将蔡文姬下嫁给董祀。蔡董二人是同乡,董祀是曹操手下的屯田都尉,毕竟才二十出头,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还是看在曹操的面子上,董祀才勉强同意了这门亲事,二人感情一般。然而蔡文姬对曹操却很是感激,对太平生活十分珍惜。同时她还潜心研究经史,将自己所记的四百余篇古籍内容,全部默写整理下来送给曹操,文章竟然没有遗漏或写错的地方,给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曹操也对这位小师妹的文学素养和博闻强记敬佩有嘉。
一次,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闻讯后,顾不得冰天雪地,穿着单薄的衣服,披散着头发、光着脚,跪在曹操面前,声泪俱下,为丈夫求情。连一向执法如山的曹操也为之动容,不得不法外施恩,赦免了董祀。经此一事后,夫妻两人感情迅速升温(一说,这是曹操为救文姬于苦海而导演的一场苦肉计)。不管是真是假,董祀感念妻子的救命之恩,对眼前这个饱经风霜的女人也逐渐产生了怜爱之心。不久后,董祀便辞去了官职,带上蔡文姬,隐居于山林,享受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期间,董祀还与蔡文姬育有一女。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出生在家境富裕、文化氛围浓厚的优渥环境之中,年轻时的蔡文姬,长得“端操有踪,幽闲有容”,但却成长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一生三嫁,命运坎坷,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是曹操一生爱而不得的女人;那妇孺皆知、动人心魄的传世之作《胡笳十八拍》,道尽了当年别子归汉时那撕心裂肺、不得两全的悲凉人生之痛。后来,她与董祀所生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蔡文姬根据自己切身经历所写的《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一千七百多年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了表彰蔡文姬在文学艺术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以“蔡文姬”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水星环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