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68期 >2023-12-11编印

想起家乡的煎饼
刊发日期:2023-12-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王国林
  前些时,与朋友在一家小饭店就餐,服务员给端来一盘稀罕食品——农村里庄户人家常吃的玉茭面煎饼,咬了一口,松软绵甜,有一股玉茭面特有的清香,做得蛮地道。如今能在城市的饭店吃到当年乡下的庄户家常饭,倒是件新鲜事。
  煎饼是旧时乡人早、晚饭的主食,百吃不厌,品种花色很多。有玉茭面的,高粱面的,还有高粱面、豆面、麦面三合一的。用料不同,味道也不一样:玉茭面的松软绵甜,口感有如食品店里的蛋糕;高粱面的一般要加点盐和调料面,味道淳香;三合面的又是一番风味,薄的像纸,营养丰富,又好消化,给老人、病人、坐月子的妇女吃最为适宜,庄户人是当作上档次的营养食品看待的。煎饼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选料精,加工细,单就摊煎饼这道工序,就要掌握下料不多不少,摊得不厚不薄。巧媳妇做出的煎饼连尺寸大小圆弧形状也一个样,而且带几分艺术性,给人以审美感,当然就会勾人垂涎,食欲大增。
  煎饼的吃法也不少。随摊随吃,热呼呼,软绵绵,与黄澄澄的小米稀饭配食,再就一点自己腌的老咸菜或切碎了的青辣椒,有滋有味,吃的人舒坦、熨贴。这顿饭吃不完就晾凉放起来,下顿烤的吃,炒的吃,仍不失原味。有晾晒成干煎饼的,上火烤时抹点油,撒一些咸盐面,吃起来又香又脆,能跟如今流行的小食品锅巴比美。小孩子爱偷偷藏几块,平时当零食吃。我记得,秋天里有一种葱叶煎饼特香,是用刚上籽的嫩玉茭粒与切碎了的嫩葱叶混合,在手摇小磨子上磨成糊糊,调上盐和五香料面摊出来的,色泽黄中透绿,味道淳香浓滑,是玉茭、葱叶和几种香料合在一起的独特香味。别说吃起来有多美,只是站在旁边看摊煎饼,就令你垂涎欲滴,不能自制,当然这种煎饼只是在入秋时令才能有,平时吃不到。
  旧时乡下的煎饼种类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好吃,大概与当时杂粮为主的种植习惯有关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滋生一方文化。勤劳聪慧的乡人为了把穷日子过得舒坦些,便在粗杂粮上下功夫,精工细作,翻新花样,巧炒烹饪,百般调剂,创造了各种式样、各种味道的庄户饭食。那时候,农家主妇做饭的手艺牵系一家人生活的好坏,因而就成为不少人家选定媳妇时的录取标准。这样,那些想嫁户好人家的年轻姑娘,打小就得学手艺,练本领,多的不说,从母亲手里承接几种绝活儿是少不了的。那么多种类而至今让人回味的煎饼,应当是历代农家主妇聪明智慧、辛勤劳作的历史成果。
  但是,农村发展到农业进步、乡人富裕的如今,情况却出人意料地变了。近些年回家乡,没有见到过一次煎饼,据说连手摇小磨,摊煎饼的鏊子也没有一件了。而且我发现失传了的不只是煎饼,曾是乡人几辈子作为主食的窝头、擦尖、河捞面,用以待客、送礼、供奉神灵的花馍、麻糌,还有割糕、酸菜等一些食品也很少见到了。乡下食俗的这种变化是不是一种退化,一种损失,我不想断言。然而在比农村文明高出了许多的城市里,却把这些摆上了饭店的餐桌,并且当作招揽顾客的特色食品,刻制了精美的广告词贴在耀眼的橱窗里,也确有不少食客奔此而来,津津乐食。
  乡间的陈年食俗走向失传、退化,粗俗低廉的乡下食品登上城市里的大雅之堂,饮食文化正在演绎城乡反差的易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