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58期 >2023-11-22编印

我在广场学太极
刊发日期:2023-1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晓畅
  在每个阳光明媚的清晨,经常看见公园里、广场上身着或蓝或白或红色太极服的人们在一簇簇、一群群地打太极拳,那飘飘若仙的衣袂,那轻柔潇洒的动作,那自信灵动的眼神,那身心合一的境界,让人感觉既神秘又向往。太极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武术,它在帮助人们强身健体的同时,更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以及轻灵优雅的动作带给人们心灵和思想上的洗礼。于是,长年“转东湖”的我萌生了想要“改行”学太极拳的念头。
  今年九月份,听说县杨氏太极拳协会在人民广场举行第三期公益培训班,我就四处打听报名事宜,一位已加入培训班的朋友告诉我,培训班已经开班五六天了,如果我有兴趣,可以在每天早上五点半直接去广场跟着学习。
  怀着十分新奇的心情,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推门而出的瞬间,看见天空飘着牛毛细雨。这样的天气能学吗?我吃不准,犹豫半天,还是决定出去看看。
  朦胧的夜色,城市还在熟睡当中,街头偶有行人匆匆而过。我疾步向广场而行,出去后才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只见诺大的广场上已站了五六群练太极拳的群体,热闹的场面与沉寂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判断,我认定有老师讲解、学员跟学的那一群就是我要找的群体,便站在较远的角落认真看、详细听,“虚灵顶进”“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这些闻所未闻的词汇加上生疏艰难的动作,让我的脑子里感觉云里雾里般迷糊。看着老师在苦口婆心说要领、耐心细致摆动作,学员们则一个个踢腿踢得如站不稳的陀螺般东倒西歪,我的心里更是凉了半截。唉!他们已经学了好几天了还是这水平,我中途而入,想要跟进,不是自取其辱吗?要不还是算了吧。我怀着沮丧的心情走开,继续转东湖去了。
  当天上午,又一位老友(她是第二期的学员)听说我想学太极拳,便打电话询问情况,我把心中的沮丧说了,她便开始鼓励我:“有心学就试试,一开始谁也觉得难,但坚持一段时间,学进去就好了。”我推说已落下好几节课,还是等以后再学吧。她又劝:“没关系,站在后面跟着大家,人家动手咱也动手,人家抬腿咱也抬腿。”为鼓励我积极参与,第二天早上,她早早打电话约我出去,并陪我站在队伍中,在老师讲课间隙,她“见缝插针”,从“起势”开始,手把手为我补课,我只好硬着头皮学了起来。
  培训班采用的是集体辅导和分组练习的方法进行,即每天先由一位老师讲解姿势要领并亲自演练,学员跟着打三次,随后,将学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两位老师详细强化。零基础且半途入学的我跟着队伍滥竽充数,每天早上一个半小时的学习收获颇微。
  这样熬过两三天,一日早上,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位从未谋面的中年妇女,只见她的眼神冲着学员队伍扫了两遍,问:“谁是后来进班的举一下手。”我一脸疑惑地举起手来,同时看见人群中举手的还有三四人。“中年妇女”朝着代课老师道:“有四五个了,不行得给他们补补课。”那天集中辅导后,别人都分组练习去了,我和另外一起举手的几名学员被“中年妇女”叫到一边,从“揽雀尾”开始补课。
  “揽雀尾”是杨氏太极拳中起势以后的第一式,也是最难的一个姿势,“中年妇女”连说带演,不厌其烦反复辅导,我们这几个笨蛋却怎么也掌握不了要领,“掤捊挤按”四个动作做得一塌糊涂。“用腰带着转身,胯不动……”“含胸不是让你连背也驼下……不要架起胳膊,要自然下垂!”“中年妇女”穿梭在我们几个中间,指点这个、纠正那个,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我才知道,“中年妇女”是我县杨氏太极拳协会的会长成福珍,能让成会长亲自为我们补课,羡煞了很多人。
  为尽快学会“揽雀尾”,那天上午,我从网上找到教学视频,翻来覆去看,一招一式学,短短十几秒钟的一个式子,我看了不下几百篇、练了将近三小时!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先是跟着大伙学新东西,学完后别人巩固,我们就跟会长补课,这样一来,感觉补了前面的忘了刚学的。为迎头赶上,课后我挤时间看视频、练姿势,一遍又一遍在客厅走来走去。一次步行在上班途中,脑子里一下闪起“进步搬拦捶”,想到这个式子自己怎么也学不会,两只手便不由自主前后搬来搬去练习,引得路人纷纷张望。还有一次,半夜睡不着,躺在床上挥动双臂练习“云手”,不小心碰醒身边熟睡的孩子,孩子看见半夜三更“张牙舞爪”的我,吓得“咚”地一下跳到地上。
  二十天的速成班在国庆节前匆匆结业了。成会长说,虽然“结业”了,但我们的水平还差得很远,下一步还要从头开始,系统地教我们。不巧的是,就在结业的当天,我因有事去了外地,一走就是十来天。回来后我迫不及待继续回到队伍中学习。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张卯珍和杨宏成了我们的固定老师,两位老师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出去陪我们,他们克服了自己感冒、爱人住院等重重困难,披星戴月,冒着寒冷,妥善地安排我们的课程,没有一天因事耽误。很快,我们熟练了杨氏太极拳49式,接着又教会我们103式。为让每位学员都真正掌握每个动作,张卯珍、杨宏两位老师每天穿梭在队伍中,挨个儿观察,谁有不规范的动作现场指出纠正。成福珍会长则不定期过来视察,她喊着“一定要沉肩坠肘,不要夹裆,不要后靠,要做出气势、打出自信。”她说:“从身体生硬、一头雾水,到现在听着口令基本‘盘’下所有动作,我欣喜地看见你们在一天天进步,尽管动作还显生硬,眼神也不到位,但是只要坚持下去,打上两三年,你们一定会超过我的水平。”
  没有比老师的肯定更令人开心的了,我和拳友们倍受鼓舞。如果说老师们费心教给我们的各种动作和姿势是看得见的表象,那么,他们潜移默化中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以及对人生的谦和、自信、包容和坚持。
  如今,“练杨氏太极拳传统套路103式”的口令一响,我们就自信地打开双腿,两臂徐徐上扬,开启了美好而充满希望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