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4045期 >2023-10-25编印

德高品洁 心灵手巧
——常箴吾老师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
刊发日期:2023-10-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白尚贤
  我与常箴吾老师都出生在徐沟镇东南坊,上小学三四年级时在一个班。既是同乡又是同窗的我,在他逝世三周年之际,想从他众所周知的“散曲”之外,介绍一些有关他的鲜为人知的点滴往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他的高尚品质。
  不平之事就要管宁家营村当教员
  小学四年级时,一天正上自习,听说一个学友,因上学时没有洗脸,被老师训斥了一顿,并用毛笔在脸上写了三个大字——不要脸,同时让同学们给唾了一脸,不许擦,要站在太阳地里往干晒。常箴吾听说后马上过去与这位女教师理论,指出她的这种做法是体罚行为,是对人格的污辱,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他这么一说,那老师也觉得这样做不对,赶快让那学生进厨房里把脸洗干净。
  另一件事是一天下午课外活动,同学们在玩“打瓦儿”游戏。这种游戏是要用十个不同的动作,走过去把对方立着的瓦儿打倒。其中第四个动作叫“四努肚”,即把肚子努起来,把瓦片放在肚子上,迈步走过去,弯腰把对方立着的瓦儿打倒。有一个孩子努着肚走过去,本来是想把对方立着的瓦儿打倒,但他没注意不小心,一努肚却打在一个孩子的头部,把额头上打破一点,流出血来,那孩子吓得哭起来。那孩子的父亲和哥哥来了,不问青红皂白,就打那个闯祸的孩子,而且打得很重。
  常箴吾看到马上过来劝阻,说娃娃们相耍还断了嗑碰着点,也不是故意来,做大人的不能这样过来就打孩子。说得那父子二人频频点头,亏心地走了。
  从没缺过课。夏日里,不是头顶烈日,水水汗流,就是顶风冒雨,衣衫湿透,浑身水汪汪。大冬天,不是寒风刺骨,脸青鼻红,就是飞雪扑面,衣裳全白,手足冰冰凉。好点儿截上个拖拉机,喔隆喔隆,嚯咚嚯咚坐在上面颠颠簸簸蹲蹲甩甩,荡扑得土眉化眼、灰尘满面,衣衣帽帽,浑身土黄黄。
  爱乡爱戏最痴情慧眼识珠有见地
  常箴吾老师任县文联常务副主席时,一天,市文联梁枫来告,有个好剧本《关公与貂蝉》,让清徐剧团排演吧。常老师听了喜出望外,觉得我们家乡又有好戏上演了,便满口答应,欲与剧团联系。但一打听,剧团卖出台口,在东面集义乡的一个村子里演唱,离县城有五十多里路。但常老师爱乡爱戏心切,决心找剧团商量。午饭后便骑上自行车前往。找到剧团与团长一商议,人家觉得排这本戏又得制布景,又得添服装,又得花费不少,就找了若干借口拒绝了。尽管常老师一下午七沓沓八沓沓讲了不少道理,说了不少好处,可人家就是不接受。常老师只得晦气地回来,到家时天气已经墨黑了。后来这个戏由太原市实验剧团演出了,上座率很高,至今仍在上演。
  自力更生当木匠亲手盖起“浩然楼”
  退休回了家,原来家里的家具都不够用了,添置吧,手头紧,于是决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便置买了几件必要的木工用具,边学边干做了起来。常老师真个心灵手巧,不仅能书法绘画,写诗词曲赋,还能做箱箱柜柜,板凳桌椅。
  因徐沟东大街要扩建,常老师家临街的十间房屋须拆去后移。常老师二话不说,欣然按照公家的意见办理,拆了东西向的十间,向后留了一块南北向的地盘。
  他将给他留下的地方,亲自设计、亲自施工,盖了一溜南北向的楼房。在紧南端向西开了一个小门,额上挂匾,他亲自匾书“浩然楼”。进去后用两向楼梯上楼,楼上用钢筋做了框架,三面都用厚实的玻璃围起,光线充足,可望明月,题名“日月台”。天地虽小,尚宜得日,也宜望月,仰天长吟,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地面用磁砖铺地,晶莹透亮,波光耀日,月亮晶晶然倒影下来沉于“清池”。南面一溜住房,名曰“菊花斋”。
  那时,我与常老师常在此处赏月聊天,好不悠哉快哉。此情此景常在我脑际回旋。有一张我与常老师在日月台上的合影,是他的儿子阿兵为我们拍的,我一直珍藏着,留记我们俩的这段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