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爱在*清徐总第4044期 >2023-10-23编印

以老之名
——写在《清徐老年》创刊十五周年之际
刊发日期:2023-10-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李小娟
  在动笔写这篇小文之前两小时,我刚刚与一篇小说厮杀完毕。对,我喜欢用厮杀这个词来作比我的写作,过程焦灼而痛苦。可我为什么要写作?从二十岁决定要写第一篇小说起我就不断问过我自己,答案是没有为什么,就像人活着要呼吸,要吃饭一样,我活着又多一重需求,写作。
  因为写作认识了张卯春院长,当时我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黄毛丫头,而卯春院长已是县里小有名气的作家。只是认识,并未深交。原因之一是他不写小说,而我虽是业余,却是专攻小说。
  如果将我的人生以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在二十岁到三十岁,我一心一意做了十年教师,三十岁到四十岁,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还有了更重要的一项,家庭。写作是我无法摆脱的痛苦的消遣,像爱打麻将的人你不让他打会手痒一样,我与他们同感。我断断续续地写,不问道,不打磨,写得少,不精进,写完就发在文友们自建的公众号上,算作纪念留存。
  我不知道,卯春院长竟然一直关注着我。《清徐老年》创刊时,他打电话找我约稿,当时我正在教室上课,随便撕下学生的一张作业纸记下了编辑部的邮箱地址,后来那个地址毫无意外地被我弄丢了,我也忘记了给卯春院长投稿一事。
  直到2020年冬天,某一个中午,卯春院长打来电话,对我刚刚发出的一篇小说大大赞扬了一番,还说有机会他一定要帮我把这篇小说推给一些大刊编辑。我听了深受感动,我的小说都在万字以上,若要浪费起别人的时间来,真不亚于图财害命。他的认可,让我有了信心。
  谁知两个星期后,我得知了卯春院长去世的噩耗。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着群里铺天盖地的悼念他的诗文,我心中不仅怅然,更有愧疚,这么多年,我真的没有好好为他的《清徐老年》写篇文章。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老”这个字凛凛的,让我害怕。
  可我从来都是那样喜欢与“老”亲近。老村,老树,老屋。每天下班后我都会步行穿过南营村几条青石板的小巷,回到我灯火通明的育青路的家。当我被这些冠以老之名的物事包裹,常常的,我会泪目。沉静幽深的古院,青砖灰瓦的门脸,斑驳破败的木门,披发左衽的古树,还有我日日必要与之对视良久的一块门匾:稍可行。
  老的一切,都满载着智慧。他们一头撞破岁月的阴谋,让一切的风流龌龊昭然若揭。短短半小时,我逆着时光向前,从一路繁华喧嚣遁入了历史的宁静尘烟。从不说话,在灰苍苍的无人的细细的巷子里,我依稀听到自己摩挲的脚步声,像个虔诚的信徒,追着佛陀的足迹。
  我最不能看的是老人。在大门前,巷子口,呆坐凝望的老人。他们和这个村子共度的岁月堆叠在他们褶皱的脸上,他们和那些古老的砖石木雕站成了一色的风景,他们用冷漠的眼神无声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仿佛在嗤笑我的渺小无知。
  是啊,我小心地走过他们青石板的小路,没有带起一丝儿风,更不会带起一粒尘埃。而他们,经历了多少,又将会带走多少。
  在“老”字面前,我没资格言说任何过往,就像夏虫语冰,井蛙语海一样苍白无力。我这样的年纪,站在人生的半山腰上,似乎我还无暇回望,我的眼睛,我的心灵皆向着前方未卜的将来。因此,我确实没有一篇合格的文章能贡献给《清徐老年》。
  甚至,我连他的读者都算不上。偶尔看到,翻一翻,读几个意蕴深长的老故事,只觉得,这个刊物办得好。
  没想到的是,一次见到了牛宝生老师,他说,《清徐老年》上刊登了不少我的文章,都是他们放上去的。卯春院长之后,他担起了《清徐老年》的编审之责,我心头顿时涌来一股欣喜。确实,这次与《清徐老年》重聚,亲近感胜过之前百倍。十五年前《清徐老年》创刊我还在狂傲不羁的青年时代,十五年后,我已逾不惑,经历了人生中诸多的风雪沧桑。十五年,对《清徐老年》和我,都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很重要,很艰辛的一段,这一段的共同作用,就是让他和我,日趋走向了成熟。
  你可以想象,在人手紧缺、文化低迷的时代,在我们一本本精美的《清徐老年》的背后,办刊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相信,这一切,都缘于热爱。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文字。因为热爱,作者们走到了一起,积聚了一股清徐文化力量,汇成了独具我们地方乡土特色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气质。
  只有热爱,才能让人才思永驻,忘记付出。作为《清徐老年》的一个不称职的作者,在此,我想对所有的编辑老师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十五年,《清徐老年》已经有了很大的一批固定读者群,我想有些读者或许已经记住了我的名字,所以我还想借此机会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不嫌弃我稚拙的文字和浅薄的思想。
  以老之名,却绝不仅言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见到老字,难免心生颓败之感,而《清徐老年》靓丽的封面和丰富的内容却能给人以勃勃生机。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年人办刊,老年人写作,作风持重而严谨,内容质朴而醇厚。
  作为地方上唯一的一本文字类期刊,《清徐老年》任重道远,期待他辐射更多人,成为清徐人休憩心灵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