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生
清徐县香岩寺五龙洞内神台下之泉,名曰杯泉。泉水冬不枯,夏不溢,洞门门楣刻写的“龙宫玉液”即是对其水质的褒奖。天然的矿泉水,引得不时有人来此取水饮用,煮茶品茗。龙洞抱厦底左侧的那块《杯泉说》石碑的碑文,便是此泉生动的解说词。五龙洞即晚清时在杯泉之上所构的横向式窑洞。抱厦为近几年加建,髹饰其表,气势翚飞。
《杯泉说》由“文林郎署徐沟县事襄陵县知县德州赵大经撰并书”。文林郎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赵大经,山东德州人,著其文时或为襄陵知县代徐沟知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被任命为徐沟知县。襄陵县,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称襄汾县)。赵大经其时或刚由襄陵知县调任徐沟县,尚未正式担任徐沟知县前。按照碑文所言:“戊申二月,余摄篆兹邑,以事偶至其地”,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赵大经因事偶然路经此地。“酌是泉而甘之”,便文兴勃发,得知泉水无名,乃命此泉为杯泉,挥毫写就《杯泉说》:
香岩寺在清源乡(清源,春秋时置梗阳县,隋设清源县,清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降县为乡,隶徐沟县至清末,故有此称)城西马峪山之半,其左有氿泉(从侧面流出的泉。氿音guǐ)自石间出,涓涓细流不能达远,渟泓(积水深貌。喻深邃。)石壁下,清净可鉴。度其用,可供数人。过客之茗饮,居人之炊爨(音chuīcuàn,意思是烧火煮饭或指从事炊事的人),咸取给焉。
戊申二月,余摄篆兹邑,以事偶至其地,酌是泉而甘之,问其名,土人不能举。余曰:“嘻,此杯水也!其用不广,故其名不立耳。”今夫导积石,过龙门,箭激蓬飞,不崇朝(即终朝,从天亮到早饭时,言指一个早晨,亦指整天,喻时间短暂。崇,通“终”)而千里者,吾知其为河;吞云梦,涵洞廷,涛惊浪骇,流日夜而未央者,吾知其为江。然江水出岷山,其源仅可滥觞,河发源星宿海,沮洳(音jùrù,意谓是低湿之地)泛滥,望之或如椀(同碗)如盂(此处觞、椀、盂,皆喻如杯之容量有限)。
蒙庄(庄子,宋国蒙人,又在蒙泽泽畔做过蒙漆园吏,故后世称为蒙庄)之言曰:“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是故江河之水,足饮千万人,千万人之饮江河,则人各一杯足矣。今之居兹邑过兹山者,日不过数人,泉之流虽细,其渟泓蕴蓄,饮数人且有余。假令一人饮于江河,一杯之外且皆无用,则兹泉可供数人之余,又奚以多为?而猥以濛流稚水,因其用之不广,遂并其名之不立。则是巢父、许由(唐尧时隐士),可无表见于唐虞之世,而容成、偓佺(容成公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黄帝之臣子,是指导黄帝学习养生术的老师之一。偓佺,音wòquán,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又何以流传于轩帝之时哉?然则以杯名兹泉,杯之名不为泉辱,泉之用且以杯著矣。
余因之重有感焉。江河之用虽广且大,而河决可以坏田庐,江涨可以覆舟舰,孰若兹泉,葆其在山之清,不能利物,而亦无所谓害,童蒙(指浑沌未凿,一派天真的状态)之养,自果自育,不亦贤乎?
既以二字刻岩石上,又从而为之说以记之,并列同游名氏于左:
岚县知县涿州张玉绂
署清源乡学训导介休赵国赞
布政司经历署清源巡检事常熟姚钟英
原任巡检荥泽吴晖烈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上旬勒石,生员曹廷显摹
“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语出《庄子·逍遥游》。意思是鼹鼠饮河水,所需不过装满肚皮。比喻欲望有限,极易满足。释读《杯泉说》,杯泉“涓滴溪流”“沙净可鉴”之可爱,“度其用,可供数人。过客之茗饮,居人之炊爨,咸给取焉”之用度,且泉之命名明白交待:“然则以杯名兹泉,杯之名不为泉辱,泉之用且以杯著矣。”并赞称道“孰若兹泉葆其在山之清……童蒙之养,自果自育,不亦贤乎?”
当我们一步步地走过岁月,脱去青涩和招摇,冷却热烈和激情,剪去多余的欲望枝柯,我们发现能够让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看清社会真相之后的淡定和从容。这正是《杯泉说》的价值所在。
晚清辛丑年孟冬,太原县万花村(今晋源区万花堡村)薛若愚与友人游于香岩寺。见泉读碑,品读再三,有感而作《续杯泉说》:
辛丑孟冬,余与友人游于清源西麓之香岩寺。
寺倚山腰而建,有观阁楼殿数间,或凿岩为窟,或叠石为梁,而佛道神祗寓焉。于时绪风(余风。指遗留下来的风尚)乍起,木叶纷然;而石檐土壁,丹髹(髹,把漆涂在器物上)其表,东西数百武(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连延如带,萦环山际,远望朱红映日,灼然豁眸。
寺南山麓有洞一孔,洞中有泉一眼,径不盈尺,涓流涔涔,盖亦千有余年矣。旁有碑一通,乃乾隆五十三年德州赵大经所撰《杯泉说》,备述其以杯名泉之意。友人读之再三,乃大惊呼曰:“妙哉斯文,何其辩丽之甚!”乃强余作《续杯泉说》以广其意。余何人哉,敢如是乎?竟不得已,乃搦管吮笔,聊缀数言以塞责,非敢并美先贤,窃号能文,但无贻长者之讥而免方家之陋,则亦以幸矣。
然余亦何言?
物之小且微而为世之所忽者,何可胜道也哉!大经(指赵大经)悯是泉之小而不名而名之,是其悲物之无闻而徒湮没于浩浩往古漫漫将来者也。然则物亦自悲其小而无名而徒湮没者否邪?余曰:物无大小,无悲不悲也。何以知其然也?物无大小,与天地相终始,与万物而为一,其又何悲乎!
是故物无小大,不求必名。名也者,世为之名也。世之于名也,无名则无知之者,小名则小知之,大名则大知之。故世之为名,务大其名,而不较其实之果大小矣。
物之不求必名与世务求大其名,其理果安在?刘子有言曰:“形同草木之脆,名踰金石之坚。”是人也者,千载一时,倏忽寂灭,非有与天地相终绐之烈,不名能踰金石之坚。而若斯人者,古往今来,指可屈数也。故凡庸俗辈,物之小者,何必汲汲于名哉!
是又不然,今世名利相随,无名则无利,名微则利薄,名高则利厚,是物理之必然。是必张大其名以求丰厚之利。噫,吾又何间焉!同游者:
蒙山下人刘书声
南屯村盲申灌园
万花村氓薛若愚记于万花村居
辛丑孟冬十月十四日
“故世之为名,务大其名,而不较其实之果大小矣”。《续杯泉说》深切诘问“物之不求必名与世务求大其名,其理果安在?”结文喟叹道“今世名利相随,无名则无利,名微则利薄,名高则利厚,是物理之必然。是必张大其名以求丰厚之利。噫,吾又何间焉!”虽因感慨而叹息,却发人深省,不啻当头棒喝。
一位作家说过,“人们总是把幸福解读为“有”,即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幸福其实是“无”,即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你自己的。”无需证明什么,在岁月的裂帛里,华而不实终会消逝,留在内心的都是踏实真诚的温暖感动。
《杯泉说》与《续杯泉说》的文字让你读时有想,想时有悟。碑石硬冷,却似白云出岫,引人联想;文字辩丽,又似花开散香,启迪心灵。《杯泉说》与《续杯泉说》真乃献给香岩寺的文字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