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挤出时间去看一看贵州,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但是敢喊出多彩的地方不多。
来多彩贵州,可领略到独特的生态气候,山水风光,人文风情,田园意趣。因为这里,山水天成,运动浪漫,美食爽口,康养无穷,精彩无限。这一次又是选择了华翔国旅,因为其服务、口牌。
遵义会议会址
有关贵州的成语有很多,黔驴技穷,夜郎自大,九州过海,过府冲洲等等,然而真正让人们记住贵州的却是一次会议,一次中国共产党的会议。人们不辞劳苦来贵州,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贵州山水,更是为了传承红色的基因,寻根溯源,使我们的祖国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2023年9月11日中午,我们一行10人,组团乘飞机赶赴贵州茅台机场,下午,跟随导游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开启了我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多路重兵围追堵截的缝隙中,穿插迂回,巧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被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历史图片所吸引,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热血和激情。我们看到了那栋象征性的二层小楼,抚摸了楼旁边一颗千年老槐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桌椅,斑驳的墙壁,这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历史时刻的真实故事。
站在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院中,我们同行的几个人议论纷纷。
杨永兰老师:“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挫折,但是始终能走上正确的道路,不断地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荆桂英:“团结和统一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的教训对于我们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跟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我们来到遵义会议会址,然后又匆匆忙忙地离开,似乎什么也没留下,没有得到。但是我们的心灵受到震颤,思想得到升华,认知有了提高,难得这还不够吗?这一趟贵州行从红色经典旅游景点开始了。
镇远古镇与梵净山
7月12日下午,行进在贵州的公路上,美景随时可见,碧波荡漾的河流时常在公路两旁闪现,从近处看河水像翡翠一样;如果从远处俯视,会发现河流如同一条银链平铺在山间,而两边巨大的岩壁逶迤相接,令人生畏。“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那是因为贵州特殊的天气和地貌,多阴雨天,四季不甚分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所致。空气受到抬升,揽动摩擦,冷暖空气接触特别多,这就是形成贵州多雨的原因,也造就了贵州冬暖夏凉,负氧离子多,使得贵州成了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贵州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92%为山,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著名口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冲着贵州提出来的,黔东南地区为贵州最贫穷的地区,镇远古镇就属于这里。
看到如今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上一个个邃道穿山越岭,将车程缩短,高速公路修得平展展的,同行的薛建强感慨颇多:“人们说有一亿人来到贵州旅游,还有一亿人正在来贵州的路上,看来恰如其分,名不虚传。贵州的发展靠旅游,旅游的兴旺靠高速公路哇。”
我由不得发问:“此话怎讲?”
薛建强娓娓道来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清徐罗家庄村里的一个后生,找了一个跟着当石匠的叔叔打工的贵州妹子,那姑娘18岁,人长得很标致。接下来,我们村有三个人到这里提亲,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这三个人从县城到乡里,雇了一辆牛车,每个人四元钱,从早晨出发,走到半夜才走了8里路。第二天一打听,乡里到姑娘的村子还有二十多里山路,只能步行。俺罗家庄的三个人晓行夜宿,翻山越岭,走了三天才到达那个村庄,一个个累得不成样子。姑娘家家徒四壁,听说姑娘在山西找到好人家,非常欢喜,要了八十元钱和五十斤粮票的彩礼,便办理了相关手续。几年过后,姑娘、女婿领着小外甥来省亲,便将丈人丈母一家人也带到了清徐,后来给老丈人在洗煤厂找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又过了三年,老丈人的身体出了问题,便带着挣下的三万元钱回到贵州镇远老家,成了当地最富裕的人。
千年古城,穿古巷,古码头,访民居,品古朴典雅生活,来到古桥之上,入乡随俗,和身穿民族服装的苗家姑娘拍照留念,赏心悦目,好不快活。
最后登上坐落在城东的青龙洞古建筑群,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亭台楼阁混为一体,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冀飞檐,雕梁画栋。站在这里仿佛有穿越远古之感,悠远,自然,清爽,绵长。
9月13日,早7点出发,前往梵净山。
一年365天当中,梵净山有300天在下雨,山下阳光明媚,山腰云雾缭绕,山顶大雨滂沱。能在山顶拍几张像样的照片,都是奢侈的事情。
每一位游人都穿着雨衣,拄着拐杖,挤在人群中艰难地向上攀爬着,雾越来越浓,雨也越下越大,吓退了更多的游人。
我们这十个人的团队中,年龄最大的张喜发73岁,最小的李月红55岁,而恰恰是他们二人登上了梵净山,到达了蘑菇石。红云金顶如同一个巨大的感叹号,挺立云端。游客们只有不惧艰难险阻,爬上它可看到梵净山的本来面目。心中早就有对梵净山的向往,对它总有一种神秘、敬畏和陶醉,轻轻地、痒痒地挠着我的心。期盼久了,向往久了,当我真的要登上梵净山,离它越来越近时,抑制不住心中的忐忑,仿佛心真的要从嗓子眼里迸出来。
梵净山山脚,一条清澈的山溪,从大山腹地淙淙涌了出来,甘冽透明,欢快地吟唱在急流之中。这就是黑湾河,是梵净山九十九条溪流中最具魅力的溪峡景致代表。梵净山是贵州大自然的绝美之作,这里的云海奇观,高山峡谷,深山老林,处处都透露着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下司古镇与黄果树瀑布
9月13日,夜宿西江千户苗寨。长桌宴是苗家待客的特殊形式,壮实的苗家小伙子吹着芦笙,漂亮的苗家姐妹端着米酒,绕着长桌,依次给客人们敬酒布菜,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向高潮。
9月14日上午,来到下司古镇。人们都说,下司古镇不是天堂,胜似天堂。烟火下司,物阜民丰,水泽千年;山水下司,空濛潋滟,河光跃金,舟行碧波入画帘。下司古镇有一座阳明书院,让众多的游人停下了脚步。王阳明一生赋诗六百余首,其诗与“悟”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阳明书院以“诗”破题,通过由浅入深的“本悟”、“思悟”、“契悟”、“渐悟”、“大悟”、“传悟”、“时悟”七个展陈时空,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王阳明生而不凡,立志成圣,龙场悟道的事迹。展示了阳明文化从初级到高级,由表面到深刻,由量变到质变的复合过程,以及阳明心学在下司和后代人的传承理路。
阳明书院利用原有的建筑优势,通过中式情景空间,合理留白,简约设计和祥意表达,构建了一个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景观,人与思想的对话空间,让每一个走进阳明书院的人,都走进了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体悟到他的精神境界。
9月15日中午12点钟,旅游大巴开始向黄果树瀑布进发。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天底下竟然有一种不一样的美,一步一吃惊,一步一回头。瀑布,谁没见过?但是级别不一样,从前见过的只是小字辈,儿子、孙子、外孙之类的瀑布,今天见到的是爷爷辈,老祖宗级别的瀑布。这里的瀑布不仅大、宽、高、雄浑,还夹带着神奇。像一个曲子的变奏,熟悉中透着新鲜,叫你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
我欣赏黄果树瀑布,也热爱这瀑布,因为它是我幼小时候的向往,也是我中年时殷殷的期待,更是我花甲之年的邂逅。爱它用颗颗水珠汇成瑰丽的诗,组成轰轰烈烈的瀑布交响曲,它们汇总在一起,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冲击岩石,与绝壁抗争,不屈不挠,渐渐磨去对方的棱角,即使被岩石击碎,也飞溅出去,重复生成新的力量,进行下轮更激烈的比拼,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勇往直前,展示着生存的伟大和死亡的悲壮。
此时心境,赋诗一首以表心迹:
已是凡间六十翁,黄果树下悟迷懵,
看开红尘诸般事,永做世上逍遥人。
多彩贵州美不胜收
康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