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生
中秋收获季,丰饶正此时。
每逢中秋月圆时分,人们总少不了望月、赏月、观月、对月、待月、咏月、拜月、揽月、追月、邀月、捧月、沐月、印月、颂月、送月乃至问月,不亦乐乎。
然而月有形,却无声。碧海青天,皓月当空,万籁俱寂,银辉泻地,月亮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如何听得?然而,南宋词人、文学家辛弃疾却侧耳听了一回:
夜静楼高接太清,倚栏听得十分明。
摩空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曲唱霓裳音细细,斧侵丹桂韵丁丁。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下嫦娥笑语声。
辛弃疾的听月,是以他的超拔诗情为前提的,再加上他所在的听月楼,激发和缩短了能够倾听月宫声音的“有效距离”——高楼耸入云端,与天界相连。依在楼头,分明能听到月宫里的声音。
诗人用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与月亮有关的各种传说中的声音,一脱窠臼,从“听”月亮的角度来写赏月。听月楼高得仿佛能够接触到天空,在楼上听月亮的响动最为分明。在楼上仿佛能够听到冰轮一般的月亮在天空中运行时咿呀的声响,能听到玉兔用玉杵捣药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声音,还有广寒宫奏乐时细细的仙乐声和吴刚砍伐桂树时的斧子声。偶然一阵风,还带着桂树的清香,吹落了嫦娥的欢声笑语。
这首诗妙在每句中都含有“听”之意,如冰轮(月亮)辗转、玉兔捣药、织女穿梭、吴刚砍桂、嫦娥笑语等种种声音从月中传来,非听云何?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都编织进了诗中,它们被剪裁如此丘壑浑成,简直就像脱口而出一般,典故化用,真是贴切,巧妙到令人拍案的地步,尤见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谐趣大有,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读来却恍若走入仙境,手捧香茗,对月品味,原来月亮竟也可以这般温馨可爱。“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唐曹松·中秋对月)
风可听,雨可听,雷可听,月也可听。八月十五夜,我们也效仿一下辛弃疾,轻启窗扉、心扉,沐月和风,侧耳屏声听上一回。在月下抒怀人生,净化灵魂,让生活与心灵回归自然,岂不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