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宝生白峰
高花村名富有诗意。
高花村得名历史久矣。
高花村得名颇有来历。
高花村名富有诗意,无须多言,你懂的。
高花村得名历史久远,竟比梗阳城邑(前514)还要早上几十年。
高花村得名,源于一隆重热烈而又温馨动人的场面。
对此,明万历《徐沟县志·古迹》有记载:“高花村,昔祁大夫受封过其地,土人于楼台上具花彩以迎之,祁奚命其地曰高花。”
昔时,祁奚大夫受封路过其地,村人都备办了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鲜花,热烈迎接。祁奚被别具一格、别有特色,隆重、温馨场景触动,特“命”其地为高花之名。
祁奚(前620-前545),晋国大夫,其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选贤任能理论被孔子誉为“贤大夫”。晋国国君封其食邑于祁(今祁县地)。祁距高花近在咫尺,“受封过其地”,故县志特别以“古迹”条目记而载之。
从中你会发现,高花那时就培植鲜花了。
高花之真名出矣,诞生了新村名,那原来的村名是什么?
年深日久,人们不记得她原本的名号了。若谈起来,问起来,高花及周边邻近的人异口同声,高花是上古时期,尧的花苑。尧都尧城,高花是专门供给鲜花的。从20世纪80年代下乡在村里吃派饭询问,以后断断续续地去高花,一直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说法,无增无减。最多村人说迎接祁大夫是在堡上,热情地领你,到村的东南角,手一指,就是那里。
近几年,有人说,村里有尧花苑地名孑遗,在南小村(丰润)东面,叫做东花苑、西花苑。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近年来,听说高花曾制陶。跟文联续鹏飞主席打探,果不其然,并说,太谷白燕遗址的人还来请高花制陶师傅张成元去指导呢。那时经常下乡,到那里多次,怎么没碰上遇见呢,年轻不更事吗?
说走就走。再一次踏上高花之旅。村里转一圈,跟纳凉的老人攀谈,并问张成元家住址。
张成元师傅,92岁了,头脑清晰,瘦高个子。寻找话题,慢慢开聊。张师傅是村里最后一代陶人。祖籍河北武安。一家子逃荒落户高花。
跟张师傅说事,需要慢工夫。张师傅习惯于慢工出细活,一辈子就是辛勤干活儿的人,典型的技术人才,说话慢言细语,言短,从来都很简单,挤牙膏般费劲,讷于言噢。好在孙子、重孙都在家。张师傅好福气,四世同堂。我们请张师傅坐下,重孙投怀,话题自来。清徐老照片收集人陈淼相助其孙子,把垛在大院里,棚子下的张师傅亲手制作留存下来的陶器,一一摆开,向他展示。这下,张师傅绽放了笑容,开讲啦。我跟父亲学制陶,十七八就能独自上手。年纪小了干不了此营生。制陶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父亲夸我有心劲。我和父亲革新了转盘手法,以前转动用脚踏,改做手动,既灵便又能正反转圈,方便一些特殊工艺。他坐在那里,站起来,手指着,让我们给他或搬或抬,坛坛罐罐,摆弄到他跟前。他显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看上去甚至是在向这些陶器讨好和道歉,因为他也好长时间没抚弄过它们了。
当然,有些大家伙,约半人高,不方便搬取。还有的压置在东西下面,也不便拿过来。陈淼说够开个展览馆了。
陶土,取自村西南曹家堬(方言因wei)和王地。把最上面的一层熟土挖掉,下面就有约两尺厚的陶土,再下面的也不能用。
你们怎么知道村内有土可制陶。
父亲说,河北武安人早先就到高花制陶,但说不清什么时候就开始到这儿制陶了。也不知是高花原本就制陶,还是我们武安人带过来的。也不知谁先发现这里有陶土。武安恓惶,逃荒来这里制陶。劳神费力,可能本地人不愿受这种苦,当甩手掌柜,谁不愿当老板享清福呢。
拉回陶土,摊开围边,倒进水,闷。高花陶土细腻,用不着过滤。把泥团挖出来堆在砖地上,用木锤反复锤打,锤六遍,再像搋面一样反复搋,增其筋道。然后,放到台面备用,按照要做的陶器大小,把泥切出,放到转盘上,转动转盘,用手随旋转,在转盘上操作,看的是你的手艺。做小的要仔细,做大的,甚至把脑袋都伸进器胎中了,得下身道啊。成坯,阴干,进窑,点麦秸火,一天一夜就能烧成,降温后出窑即为成品。所产陶器有盔儿、甑(方言音ji)盔儿,花盆,放盐、花椒等的小罐罐,甚至还做帽盒子等器物呢。
他拿起陶锤,说,枣木的,坚硬致密,纹理细致。枣木好,耐用。
两个人抬出制陶的转盘,他说,榆木的,质地硬,密度大,耐腐耐湿耐磨,韧性好,不易变形,做转盘,好,好用。
在哪儿烧?
在院西南,陶窑就在那儿。
用什么做燃料?
是柴都可以,麦秸最好,好控制。一开始耍火,讲火候,再后来耍烟。火候、烟正好,蓝陶;火旺、烟口堵了,陶成黑的了;烧不到,烟半出半不出的,呈红色。
自从入了农业社,就只有我这一户了,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歇业停止了。
现在还想干吗?
不行了,干不动。年轻人,现在谁还愿下这身道?
高花之名耐人寻味,需反复咀嚼,品味再三。
明万历《徐沟县志·古迹》载:“高花村,昔祁大夫受封过其地,土人于楼台上具花彩以迎之,祁奚命其地曰高花。”
志书惜墨如金,既扼要又简约,但不明晰。祁大夫受封,路经此地,村人在“楼台”上“具”“花彩”迎接。可谓隆重热烈而又温馨感人。
先说“楼台”,字面都好理解,重点是数量,一个?还是N个?
再说“具”作何解。初步分析,“具”在此可作四解,“具”本是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具”大多数是双手捧着鼎的样子。后引申为泛指器物、器械,比如文具、卧具、炊具、工具等。因此,“具”在此可双手拿着或举着花,也可将花放在器物里,恰当的解释应是栽养在陶制花盆中,按理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二是备办,特具“花彩”。三是具有,各具特色“花彩”。四是通“俱”,意谓村人都“具花彩”。
最后说“花彩”。我们理解这是一倒装词。“彩花”意谓花儿色彩艳丽,姹紫嫣红。“花彩”不应解释为花儿与彩带或彩束。
——从中你会发现,高花在置梗阳城以前就培植鲜花了,或许也盆栽鲜花,或许还制作陶盆——许是有或无的器物。也未留下相关故事及制陶传说。志书未明确记载,不能妄自揣度。培植鲜花、制作陶(盆)器也未听见二者兼容的传说。
故里的许多事儿,有的史志有记载,却不见传说;有的有传言,却不见史志有记载。村中之事,大抵如此,教人难舍难了,纠缠不断,割舍不开,许正是趣味所在。
高花,人们口口相传,异口同声,尧的花苑。
为彰其事,壮其迹,高花村西,立一四柱三门三顶牌楼,朝东的门额,用蓝底金字:“陶唐故苑”以纪之。
高花,改革开放以来,大棚蔬菜叫响省城,小康村建设闻名遐迩。高花,以花得名,也必将以充足的发展后劲,开出乡村振兴的艳丽之花。
薪尽火传。曾经的传统文化,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几千年凝结的花的种子,春风吹来,春雨洒下的时候,就会开出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