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要富村民口袋,先富村民脑袋”。中高白村开办“农民夜校”,搭建起村民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帮助困难群众了解帮扶政策、掌握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为村民源源不断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用“文化元素”涵养乡村振兴,让其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突出群众需求,教学计划“实”。通过入户走访、微信征集和现场座谈等方式,对有学习需求的村民进行摸底调查,按照“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原则,科学融入党章党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卫生健康、乡村旅游、文明新风等内容,为村民量身定制学习课程,将“农民夜校”真正办成了村民学习的“加油站”。
突出因地制宜,教学形式“活”。根据村民文化程度、年龄阶段、上班农忙等不同类别,设置了“固定课堂”教学与“流动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1+3”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农民夜校”教学活动与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使“农民夜校”教学常态化开展,实现了村民培训学习全覆盖。
突出技能培训,教学内容“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蔬菜是中高白村主要经济作物,只有村民的种植技能提升了,产业发展才能开启“加速度”。开办的“农民夜校”除聘请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教师外,还择优聘请了当地的种植能手、乡村电商带头人和文明实践志愿者加入师资队伍,将新品种蔬菜技术培训、蔬菜病虫害防治、精品蔬菜苗期管理及农产品网络销售等技能培训“干货”带进课堂,为村民致富支妙招,献良策。
中高白村以“农民夜校”为依托,以贴近村情、服务农民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解等方式,持续为广大群众送理论、送政策、送技术,把“农民夜校”打造成理论宣讲的微课堂、专业学习的加油站、村民议事的小场所,真正点亮农民“夜生活”,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取得新成效。李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