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斌
决定岳飞命运的四个主要人物:张俊、秦桧、赵构、张浚。
一、岳飞与张俊的关系
张俊位列中兴四大将之首,在南宋为老资格的军事主官,资历丰富,且曾为岳飞的上级,对岳飞越级超己心怀不满。
岳飞本传:“初,飞在诸将中年最少,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世忠、俊不能平,飞屈己下之……金人攻淮西,俊分地也,俊始不敢行,师卒无功。飞闻命即行,遂解庐州围,帝授飞两镇节,俊益耻。杨么平,飞献俊、世忠楼船各一,兵械毕备,世忠大悦,俊反忌之。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粮乏訹飞,飞不为止,帝赐札褒谕,有曰:‘转饷艰阻,卿不复顾。’俊疑飞漏言,还朝,反倡言飞逗留不进,以乏饷为辞。至视世忠军,俊知世忠忤桧,欲与飞分其背嵬军,飞议不肯,俊大不悦。及同行楚州城,俊欲修城为备,飞曰:‘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俊变色。”
据以上,张俊记恨岳飞之处有以下六点:(一)岳飞资历浅,资格不及张俊、韩世忠,但常立显功,遭受二人嫉妒。(二)金人攻张俊的属地淮西,张俊不敢迎战。赵构派岳飞迎敌,败金兵于庐州。俊以为耻辱而恨岳飞。(三)岳飞平杨么,送张俊、韩世忠战利品。韩世忠高兴而张俊反产生嫉妒之心。(四)淮西之战,张畏战,以向朝廷报告粮草缺乏引诱岳飞共同进退避与金人战,岳不为所动取得战功,受赵构表扬。张反诬陷岳飞以乏饷为辞逗留不进。(五)张俊知道韩世忠得罪秦桧,与岳飞商量,把韩世忠的“背嵬军”瓜分。岳飞不肯对韩世忠落井下石,因而得罪张俊。(六)张、岳同到楚州视察,张打算修城,作防守准备。岳飞则认为对于金兵,应该采取进攻手段,张俊不悦。
二、岳飞与秦桧的关系
岳飞本传:“会世忠军吏景着与总领胡纺言:‘二枢密若分世忠军,恐至生事。’纺上之朝,桧捕着下大理寺,将以扇摇诬世忠。飞驰书告以桧意,世忠见帝自明。俊于是大憾飞,遂倡言飞议弃山阳,且密以飞报世忠事告桧,桧大怒。”“初,桧逐赵鼎,飞每对客叹息,又以恢复为己任,不肯附和议。读桧奏,至‘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语,恶其欺罔,恚曰:‘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而忍面谩其主耶!’”“兀术遗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以谏议大夫万俟卨与飞有怨,风卨劾飞,又风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论,大率谓:‘今春金人攻淮西,飞略至舒、蕲而不进,比与俊按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飞累章请罢枢柄,寻还两镇节,充万寿观使、奉朝请。桧志未伸也,又谕张俊令劫王贵、诱王俊诬告张宪谋还飞兵。”
秦桧嫉恨岳飞原因:
(一)韩世忠得罪秦桧,桧准备让岳飞和张俊把韩世忠的军队拆撤平分。韩的军吏景着知道后,与总领胡纺议论:‘如果张俊与岳飞这两个枢密使分掉世忠军,恐怕要出事。’于是胡纺将此话上奏朝廷,秦桧就把景着逮捕,下大理寺,将准备以此诬陷世忠。岳飞急派人驰马带书信把秦桧的阴谋报告韩世忠。韩世忠于是面见赵构表白自己心迹。张俊见分不到韩世忠的军权,于是恨岳飞,并将此事报告秦桧。秦桧得知后,迁怒于岳飞。
(二)秦桧把赵鼎赶下台,岳飞不满每对客叹息,又主张以战争恢复中原,对与金人议和严重不满。
(三)岳飞读秦桧的奏书,读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之类语,非常厌恶秦桧,说他欺罔主上,十分忿怒地说:“君臣大伦,根于天性,大臣怎么能忍心欺谩自己的主上呢?”
(四)秦桧接到金兀术的信,说:你日夜要求宋金两朝达成和议,而岳飞正以收复河北失地为己任。只有杀岳飞,才能达成和议。秦桧也认为,岳飞不死,最终会阻断和议,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下决心要杀死岳飞。
于是,秦桧鼓动与岳飞有过节的万俟卨,以及何铸、罗汝楫,诬陷岳飞,说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逗留不动,又说岳飞与张俊按兵淮上时,准备放弃山阳。秦桧最终利用了张俊与岳飞的矛盾,“谕张俊”指使岳飞手下王贵、王俊诬告岳飞。
《宋史·岳飞传》又说:“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三、岳飞与皇帝赵构、宰相张浚的关系
(一)赵构开始对岳飞很信任,也深知岳飞的运兵之才,提出要把刘光世的军队拨予岳飞指挥。
绍兴七年,岳飞:“拜太尉,繼除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岳飞随高宗到建康,高宗亲口告诉岳飞:“以王德、酈瓊兵隸飛”,并“詔諭德等曰:聽飛號令,如朕親行。”
《宋史·岳飞传》说:“飞数见帝,论恢复之略。又手疏言:‘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叛将既还,遣王师前进,彼必弃汴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如此则刘豫成擒,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宋高宗很高兴,回答说:“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又将岳飞召至寝阁命之曰:“中兴之事,一以委卿。命节制光州。”
(二)高宗拨刘光世军与岳飞的决策,最终没有实现。首先秦桧提出反对意见,赵构于是让秦桧与张浚商量。
本传载:“会秦桧主和,遂不以德、琼(指刘光世手下将领王德、郦琼)兵隶飞。诏诣都督府与张浚议事。”
两人议定后,张浚于是对岳飞曰:‘王德淮西军所服,浚欲以为都统,而命吕祉以督府参谋领之,如何?”王德在军中威信很高,我准备让王德作都统,让吕祉以督府参谋之职领军,你说怎么样?
岳飞曰:“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不习军旅,恐不足服众。”张浚又曰:“那么张宣抚(指张俊)如何?”岳飞曰:“暴而寡谋,尤琼所不服。”张浚又曰:“那么杨沂中怎么样?”岳飞曰:“杨沂中水平与王德差不多,岂能驭此军?”张浚艴然发怒曰:“浚固知非太尉不可。”岳飞曰:“都督以正问飞,不敢不尽其愚,岂以得兵为念耶?”岳飞愤怒而归。即日上章乞解兵柄,终丧服,以张宪摄军事,步行归家,在母墓侧筑庐,准备守孝。张浚怒,奏以张宗元为宣抚判官,监其军。
张浚的一番问话,使岳飞连连得罪王德、吕祉、张俊、杨沂中数个统兵大员。
(三)岳飞见赵构答应的收编刘光世军队的愿望成泡影,心中有气。恰好母亲病亡,于是准备为母服制三年(实二十五个月或二十七个月)。他丢下军队回到家中营葬母亲。
(四)高宗闻知岳飞辞职,命李若虚、王贵去庐山请飞还军,李若虚苦劝岳飞六日,岳飞才答应还军主事。岳飞的这一举动,有意气用事的成分(对未实现归并刘光世军的不满),但也让赵构联想到严控武人绑架国家政权的祖制。
后来,岳飞所言不幸而中。郦琼因不服王德,杀死吕祉,率兵投降伪齐,张浚因用人不当,致淮西军变,不得不引咎辞相。
(五)绍兴七年九、十月间,岳飞收到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的谍报,入觐时提议高宗立其养子赵瑗(宋孝宗)为皇储,高宗对此十分反感。赵鼎《辩诬笔录》:“某丁已秋再相,适岳飞入朝奏事。翌日,上曰:‘飞昨日奏乞立皇子,此事非飞所宜与。’某奏曰:‘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退召飞随军运使薛弼谕之曰:‘大将縂兵在外,岂可干与朝廷大事?寜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弼深以为然,曰:‘当子细谕飞,且语幕中诸人也。’”有学者认为,岳飞和宋高宗最大的过节在此。
岳飞本是好意提醒赵构,要为自己的下一代作准备,免得中了金人的奸计,赵构非不领情,反以此归罪岳飞,为什么?考虑赵构此时尚未完全下定择选太子决心,又,即使此时他已决定由赵瑗接班,岳飞此话如果传到赵瑷耳中,瑗又作如何考虑?一方面感谢岳飞,另一方面,会不会对赵构迟迟不作决定产生些许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