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947期 >2023-03-03编印

承德外八庙
——须弥福寿之庙(班禅行宫)
刊发日期:2023-03-03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以北,小布达拉宫以东,座落在狮子沟阳坡上。它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面积57亩。“须弥福寿”是藏语扎什伦布的汉译,意为像吉祥的须弥山一样的多福多寿。乾隆四十五年,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皇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皇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前半部为汉式传统布局,后半部突出藏式建筑风格。寺庙建筑精美,金碧辉煌,佛祖神像或隐或现,殿堂庙宇曲径通幽,古木掩映中金顶与红墙交相辉映,庄严的寺庙与静谧的园林融为佳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一行16人,在导游吴女士的带领下,从小布达拉宫乘车来到须弥福寿之庙门前,步行走过5孔拱桥。此桥建于1780年,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石雕拱桥。桥长43米,宽6.5米,桥两旁均为雕花望柱,桥面条石铺成。山门前,左右各有塔座、碑刻,这是之前所参观的庙,不曾有的。几百年风霜雨雪,有的塔已倾斜。山门辟3个拱口,上建门楼,悬挂着乾隆御书“须弥福寿”匾额,门前列石狮子一对。
  山门正北为碑亭,亭四面墙壁开有拱门。内置巨碑一块,全高8米余,以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须弥福寿之庙碑记》,记载建庙的意义及经过。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此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碑亭以北,地势逐渐高起。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汉式形制,用黄、绿琉璃和青石构成。造型典雅,翼角飞翘、斗拱层叠、流光溢彩。乾隆御题匾额“总持佛境”,取义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它是寺庙整体建筑风格,转换的标志和等级的界限。琉璃牌坊前有造型独特的石象一对。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有普渡众生之意。石象雕刻精美,富贵而华丽。象头顶置宝瓶,寓“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之意。
  穿过琉璃牌坊往北,就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规模宏大壮观。大红台由围绕的3层群楼,与位于中心的3层楼阁“妙高庄严殿”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内部形成封闭的内院,造成一种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氛围。大红台顶部平坦,四角各建有庑殿顶式小殿一座,琉璃瓦顶,脊上吻兽,南面两殿用孔雀,北面两殿用鹿。壁面上辟有3层中国式垂花窗户,盲窗与实窗相间,共39孔。窗头上浮嵌琉璃制垂花门头,有着强烈的汉民族建筑风格。各殿皆面阔3间,进深3间,内供金刚佛像。
  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也是六世班禅来承德驻跸期间,讲经说法之所。面开7间,高3层,檐下高悬乾隆御题“妙高庄严”云龙陡匾。殿内一层正中供黄教始祖宗喀巴像,稍北供佛祖释迦牟尼;二层上供奉释迦牟尼和其两大弟子阿难、迦叶及十八罗汉;三层是乾隆祈求长寿的转塔,原供有3尊密宗佛像,现无存。妙高庄严殿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铜制鎏金鱼鳞瓦,角脊下面做成龙头形,脊身波状,匍匐金龙两条,一只朝上,一只朝下,每条重量都在一吨以上。屋上8条金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金光闪烁,活龙活现,大有跨空欲跃之势。据说整个殿顶用了头等金1.15万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金碧辉煌,庄严富丽!
  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表达了这座庙宇兴建的速度、形制和落成后的壮丽。就连这样神圣的地方,日本鬼子也会打发财的主意。吴导游介绍说,镏金铜瓦互相交错,只有打开其中的一块铜瓦才能揭开。当年日军占领承德后,想把铜瓦揭走,但没有找到窍门,就用刺刀把镏金铜瓦狠狠地刮了一遍,被刮后的铜瓦便显得暗淡失色。当时有个日本鬼子刮瓦时,掉下来摔死了。日军认为佛祖显灵,怕遭报应,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了,真是无耻之徒!
  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现辟为《清代佛教艺术珍品馆》,展出佛像、佛龛、法器、佛塔、御制匾额等300多件,皆为佛教艺术珍宝。琉璃万寿塔巍踞于须弥福寿之庙中轴线最北山巅。宝塔建在方形基坛上,再承以八角形须弥台基。台基上装有石栏杆,南面设踏步上下。塔身为八角形,共7层,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皇帝万寿无疆。底层具有广阔的木廊,廊上覆以黄琉璃瓦,上面设有八角形平台,平台周围又有石栏杆。各层塔面用绿琉璃砖砌成,壁面上饰以精致的佛龛和佛像。塔身色调雅而不俗,轮廓清晰,结构美观,在两侧白台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秀丽。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寺庙,不论在历史、还是在建筑及艺术方面,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算是汉、藏建筑艺术融合的一个典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