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涛
小镇不是乡村,不是大都市,我这里所说的小镇,是指县城之类的小城镇。现如今,这里既有着乡村所没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有着一线城市所没有的从容与淡定。身为一名小镇青年,对于我们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有着更多的感同身受。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下沉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配套日益完善,下沉城市的年轻人群的规模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使用行为加深,小镇青年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新生力。小镇青年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在小镇生活的青年,另一类是在城市生活的小镇青年。抛开社会给予的人群定义,小镇青年的个性百态成为更值得人文探究的话题,婚恋、住房、工作、父母、地域等词汇,每天在他们身上映射且构成一个个百态人生。
在取舍之间艰难奋进,成为生活在小镇里的年轻人最显著的常态。原生家庭和个人能力把他们匹配在了“阶层”体系的一端,在雄心壮志的年龄,他们往往都是第一次正式接受社会的洗礼,但不甘往往都会转化为坚守平凡。我以前一个朋友,他和我说他特别向往平凡,他只想过普普通通的简单生活。我当时很不解,我认为他还年轻怎么可以有这种伪命题想法,但他的解释却让我记忆犹新。他说,选择小城镇过普通的生活其实是在选择他爱的人,亲情,爱情无一不是在划范围,现在回想一下这或许是关于“平凡”小镇青年回答最酷的答案。其实,社会小镇并不是脱离精致,恰恰是追求斐然优美的生活态度,少了城市的内卷和焦虑,小镇青年过得更加肆意精彩。对他们来说,小镇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表达……
我前几天从一个报告中偶然了解到,小镇青年在中国消费图谱中强势崛起,展现出惊人的购买热情,大规模返乡创业,推动县城、乡镇经济发展,主要居住在县城区域的小镇青年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但也有一部分小镇青年面临收入低、结婚住房等问题,这些客观因素促使小镇青年单身大龄化,社会焦虑值也往往持加在一部分小镇家庭中,宏观来说小镇青年的差异化已经显现出来。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都市的小镇青年,他们通过小镇做题家的角色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所谓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其表述的是年轻人在社会竞争中的不如意,实质也是在言说“内卷”环境下的地位焦虑,与“打工人”“内卷”不同的是,其共享现实的群体人数有限。他们的情绪感观隐藏在都市的各个角落,由其萌芽到自己抑制。从两个性格体系来说,小镇女青年即使收入低也会坚持低质量的的都市生活,无论是靠工作还是婚姻都要成为定居都市的人,她们往往认为离群索居的生活是自保而不是逃离。一线城市往往成为了一部分女性的避难所。从小镇男青年角度来说,他们更渴望一线城市给予他们的“权力”,这些“权力”让他们有来回于小镇和一线城市的底气。
小镇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在信息化快速下沉的今天已经变得不同,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选择,他们有的愿意留在小镇担负起家庭责任,日子虽然平凡,但能守心自勉。他们有的翱翔在一线城市,目标明确,砥砺前行。无论是守在父母身旁,还是出去闯一闯,他们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曾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