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林
2022年11月19日,我收到北京石景山区军队离休干部、文友丁作昌寄来的两份信与《红杜鹃》书,其中一份让我转交给焦树志老师。并告诉我,等明年疫情好转后,争取再回清徐看一看。平时,我俩一般用微信联系。可春节期间,我给丁老发了几条,竟没有回复。原准备正月十五后,把去年《清徐报》发表他文章的10余份报纸,寄到北京。因没有消息,我只好到他妹夫王千树老师家打听。告知:去年冬天已去世,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1月份,还给我寄来书与信,仅过了20多天,曾经那么健康乐观、和蔼可亲的丁老,怎么说走就走了呢?2022年12月13日下午5时,他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享年90岁。火化后,因疫情,骨灰暂时寄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根据他生前遗嘱:活着没有对父母尽孝,死后葬在父母身边,好好陪陪他们。2023年2月9日,疫情形势好转,其子女孙辈及战友们,将丁老的骨灰,护送回老家,召开了追悼会,并予以安葬,实现了丁老生前的遗愿。
往事依稀,泪眼朦胧。千言万语,说不尽对丁老的思念。丁作昌,男,1932年6月生,清徐县柳杜村人。小时在柳杜小学读书,13岁在太原读初中,15岁只身到上海读高中。1949年7月,考入华东军政大学入伍,先后毕业于军大军事系、高射炮兵学校指挥系、二炮学院指挥干部班。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职业军人,历任排长、连长、参谋、作训股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参谋长。
1952年“敌前练兵”,荣立二、三等功各一次。1964年全军大比武,所带的连队荣获“技术尖子连”称号,受到叶剑英元帅的接见。带兵参加过抗美援越(越南)战争和抗美援老(老挝)战争,指挥部队击落敌机,荣立三等功。1981年华北某地举行盛大阅兵式,被任命为地空导弹部队方队领队,指挥该部队接受党中央、中央军委检阅,出色地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1989年,从解放军某部师参谋长的岗位上离休,从事军旅生涯41年。
丁老酷爱文学。离休后,创作过相声、小品、散文等作品100多篇,分别发表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个人业绩已编入军队离退休《功臣录》《中华杰出人才大典》,先后与战友合写了长篇小说《红杜鹃》《湄公河畔炮声隆》,个人创作了《一路风尘少年娃——丁作昌文集》《亲情录》。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军休系统先进离休干部。2009年8月,北京电视台对丁老进行了采访,并于科技频道《晚情》栏目播出。
以前,我与丁老虽然同住柳杜村,同饮汾河水,但并不认识。一是两家离得远,他家位于村北头,我家住村南面;二是年龄相差近20岁,他到上海读书参军,我还没有出生;三是级别悬殊大,他是军队师级干部,我只是县法院的一名普通干部。我和丁老是通过《清徐报》与《清徐老年》认识的,我俩有共同的爱好,酷爱文学,喜欢写稿。
1994年5月,《清徐报》复刊后,我当时在县人大工作,工作之余常常写一些关于人大方面的文章,在人大内部刊物上发表。后同事们鼓励我,斗胆给报社投了一篇《干部横向交流,给人大工作带来活力》,竟然在报上发表了,让我兴奋不已!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清徐报》,每张都看。在副刊上,经常见到丁昌的文章,从内容判断出,他应该是柳杜的人。我便向本村的人打听,丁昌何许人也?后从王千树老师那里得知,丁昌真名叫丁作昌,是他的大舅子,军队离休干部。2008年9月,《清徐老年》创刊后,我也退休了,更是每期必看。特别是丁老的文章,内容丰富,笔调流畅,人物鲜活,贴近生活。我很喜欢,仔细阅读,受益匪浅。
有一年,丁老回老家,住在县城的妹妹家,得知后我去看他,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给我的印象是他耳聪目明,平易近人,爱说爱笑,腰板笔挺,一副军人的姿态,从此我们有了联系。由于都爱好文学,所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互换读物,邮寄各自编写的书,交流经验。他每次回到清徐,我都要去看望,有时合影留念。
据了解,丁老离休后,甘愿奉献社区,担任了军休所党支部书记。他不负重托,抓学习教育,抓组织建设,把支部工作搞得红红火火。逢年过节,在舞台上,他拉二胡、唱红歌,掌声阵阵。有好多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邀请他去作报告。他的报告,常常赢得雷鸣般的掌声,深受大家的欢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丁老与我们永别了,留下了他对生活深深的眷恋,留下了他对亲人深切的关爱,留下了他对部队建设的关怀,也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音容笑貌。他是部队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首长。
丁老,生者的楷模,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