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934期 >2023-02-05编印

清徐缘何十六闹红火
刊发日期:2023-02-05 阅读次数: 作者:郭会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国在宋朝时已经盛行,清徐城却十五的元宵十六闹,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看到的清徐县城,属三城合一。它是由公元前514年创建的梗阳城、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在梗阳城北扩建的清源城、1972年在东湖东岸,清源城东门外再建的新城组合起来的总称。
  趣话一:“黑十七”库内无火炮
  清徐城正月十六最红火,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至今没人说的清楚。但是,清徐城里十六闹红火是从梗阳城永定街为中轴心,逐渐扩大范围的,多数人是有共识的。
  民间相传,清徐城十五的元宵十六闹红火,是从梗阳城老街的商家和火药作坊先闹起来的。
  清徐置县,始于春秋后期。《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晋灭祁氏,魏献子为政,分其地为七县,其中梗阳县,即今之清徐;战国,梗阳属赵;秦时,梗阳属太原郡。
  从唐代天祐年间(904-90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开始出现。到宋朝,一硝(火硝)、二磺(硫磺)、三木炭制成的火药,较多地用于民间。清徐人较早、较多地制造火药,用于生产,开山炸石、开矿炸煤;用于生活,制做焰火、炮仗;民间传承很多。到1954年,清徐城内还有火药生产者6户、组成12人的五三火药社,当年生产火药106吨。
  清徐城内永定街、西门坡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焰火鞭炮经营店和火药作坊也都集中在这一带。每到冬季,商家和作坊都要大量自制焰火、炮仗或购进花炮,准备春节前后的货源。从腊月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焰火、炮仗生意就集中在这一时段。那时,制作焰火炮仗的主要原料火硝均属土制硝,一般不能存放过夏天。如经过炎热的夏天和秋雨的潮湿,土制硝就会失效,火炮大都就放不响了。因此,商家、火药作坊一过完正月十五把所有剩余的火炮都要处理掉。
  商家和作坊年年如此,岁岁正月十六火炮响起,这样时间一长,就延续下来了。清徐城过元宵节,一般集中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是最火爆的大高潮是正月十六,这已经成为清徐城的习俗了。
  正月十六的红火闹完后,大家就开始安心各务其职。在清徐老城有“黑十七”的说法,这话流传时间很长了。
  趣话二:正月闯王过清徐
  在明朝前,清徐城和全国各地一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最红火。
  当年,李闯王率领义军,一路冲杀拼打,收复众多城镇,时至正月,战旗直指清徐城。清徐城内的官员早吓的屁滚尿流,哪有心思组织正月十五闹元宵。那年,不论官、商,还是老百姓,谁也没有在正月张灯结彩,也没有准备烟花、炮火,闹元宵。据传说,当义军攻打下交城后时,李闯王问:“前面是什么城?”谋士答:“清源城,是您的救命恩人原米脂县县令罗好仁老家,他已告老还乡,正在城内养老。”闯王得知后,为报罗好仁县令救命之恩,命令军队全部偃旗息鼓,不准打挠老人休息,从清徐城西门外官道,夜过清徐城。并写诗一首:“白石照青州,洪水绕城流,民无三辈富,清官不到头。”
  当时国内战乱,百姓饱受战争之苦,而清徐城内的百姓却平平安安,未惊动一草一木。大家为报答李闯王不扰民、不进城,也不纳粮之恩。各家各户自筹份子钱,自制架火,自挂红灯,大闹红火,以示感谢。由于正月大部分时间都已耽搁,制做架火的工匠们紧赶、慢赶,到正月十五也没有做完架火上的花炮。而官员、商家们,也想把各乡各村的红火调进县城热闹一番,欢庆一番。一来调节缓和战争氛围,压压惊;二来请亲朋好友聚一聚,叙一叙,因明王朝摇摇欲坠,可由官员们下令、富商们花钱邀请,没有一家闹社火的答应正月十五来清徐城,异口同声都说十五在本乡闹社火,十五过后再十六一准进清徐城闹红火。后经大家商定,清徐县城以后闹红火高潮就改在正月十六了。官商们为了挽回正月十五没闹成红火的面子,后来把正月十六的红火闹的越来越大,以显示权力和财富。
  民间文艺活动简介:
  背铁棍
  徐沟背铁棍被誉为无言的戏剧,空中舞蹈。
  铁棍,又称为抬铁棍,是一种较为大型的棍式表演形式。其底为上好硬木制成的矮桌,高二尺余,长六尺许,宽五尺左右,桌面下两侧一丈八尺长的抬杆一根。木桌中心以铁制的芯子,穿桌面插入桌面之下加以固定,上分三或者两股插座。表演者站立于插座的脚蹬上,身与丁字形铁撑齐,从下至腰间用白布裹紧固定。凡有三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三位表演者,凡有两股插座的铁棍,可站立两位表演者。一般的铁棍高度为四米,抬起行走时达五米,但是,高而不危,表演者只有站得高,才能被远处的观众看见。
  背棍,一般由两人表演。下面的男子汉肩背一种专制的三角形铁架,铁架下扎于腰,中搁于肩,上部为一个铁插座。上面的表演者,亦为八九岁的灵巧女孩。她站在三角铁架上的插座脚蹬上,三角架最上端的铁卡子卡其腰间。插座、铁卡和脚蹬,全用化妆的戏装包裹于里。表演开始,背棍的青年后生,两腿略打弯,前后左右舞步前进,上面的女演员按下面的男演员所走的舞步,稍动腰际,轻甩两臂,手中的红绸缓缓,随着舞姿飘洒前后上下之间。
  2006年徐沟背铁棍入选山西省及太原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二鬼摔跤
  又称“二鬼扳跌”,是传统的民间舞蹈节目。服装是特制的,用木头刻绘成两个鬼头,钉上两顶帽子,衣服有两个棉袄外套、两个大褂,衣服内钉上用木板做的肩和腿。板四角4根绳子,前两根系于演员腰部。
  舞蹈由单人进行表演,演员穿上特制的服装,模仿两个小鬼摔跤的动作。表演可在舞台上,也可以在场地上进行,有的还在桌子上进行。
  演员两只手拿板,板上安有假脚和鞋子,上肢四臂是假的,抱着不动,下肢四腿是演员的两腿和两臂。舞蹈的制作十分巧妙,动作幽默诙谐,逗人发笑,很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