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926期 >2023-01-11编印

尧庙祭祖
刊发日期:2023-01-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韩玉林
  到临汾,为了参观尧庙和华门,我们特意住进尧都区的华门大酒店,标间一天238元,虽然觉得有些贵,但此地距两个景点都不到600米,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下了打车钱,还是很划算的。2020年9月19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午饭后,我和老伴一行2人,快步来到尧庙。这也是我第二次拜谒该庙了。
  临汾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旧址在汾河以西,西晋元康年间迁至汾河东岸,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庙址迁至城南现址。尧庙是一座集纳丰富历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国祖庙,俗称“三圣庙”,是中国专门纪念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在4200多年前,就定都平阳,划定九州,形成中国最早的格局,平阳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尧庙现占地面积80余亩,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有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是五帝之一,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史书上说,他很善于治理天下。16岁被推荐为部落联盟首领,在位70年,114岁而终。他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用古朴的科学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他设立“华表木”“敢谏鼓”,实行禅让,首开民主政治之先河;他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创尧天舜日之盛世。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赞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见尧王功德无量,万民爱戴。
  山门正中门额嵌“古帝尧庙”4个字,旁门东刻“就日”,西镌“瞻云”,意为人们如葵花向太阳,五谷盼甘霖。穿过山门,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路两旁陈列的是陶寺遗址出土的生产生活用具、礼仪用品和乐器的仿制品。反映了4200多年前,华夏民族先祖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我们来到仪门,这是古时祭祀帝尧的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必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高度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辉,润泽四方万民。
  进了尧庙群,首先看到的是绿树映衬下秀丽的五凤楼。它始建于唐代乾封年间(66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尧庙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系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楼高19.3米,3层12檐,甚为雄伟。楼顶直立陶人31个,陶狮为中,风吹可上下走动,十分美观。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当时人们把尧和他的四位大臣喻为“五凤”,并有“一凤升天,四凤齐鸣”之说,五凤楼之名便由此而来,可见君臣关系相当融洽。五凤楼是尧与四位大臣的议事之地,楼下有3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自然是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
  广运殿是尧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殿高27米,宽9间,进深5间,周设围廊32间,近似故宫太和殿。殿内有12米高的通顶立柱42根,每根柱下的石基座,雕刻精细,麒麟、狮、象、花卉、禽兽,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庙内存有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的功绩及庙宇建造的经过。殿基高2米,殿前月台宽阔,可容纳数百人参祭。殿内神龛中,帝尧彩塑像高2.8米,身着九章服,头戴平天冠,帝王威仪,神采奕奕,龛台下四大臣分立两旁。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层彩楼,与大殿构成一体,新颖别致。气势宏大的祭祖台上,烟雾缭绕,我们随着人流,持香参拜,将民族先祖的光辉形象,印在脑海中。实际尧的那个时代,不会有宽阔的大殿,也不会有华丽的服饰。据史书记载:他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兽皮布衣,生活十分艰苦。广运殿前面彩楼两旁悬有“民无”“能名”4个大字,红底黄字,鲜艳夺目。该殿1998年4月4日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在原址上,按原样新建的广运殿。虞舜殿与大禹殿分别坐落在广运殿东西,塑像同样是一副和霭亲民的脸庞。三位先祖排列有序,相辅相承,尧庙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圣庙”。
  广运殿后面为寝宫,始建于唐代麟德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殿内彩塑帝尧及其夫人像。传说尧王是临汾伊村人,现伊村尚存刻有“帝尧茅茨土阶”石碑。相传尧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于姑射山中,善骑射。山上现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镜石、梳妆台等。尧庙内,还有对称的四株晋代古柏,高达10米,直径2.1米。一曰柏抱楸,二曰柏抱槐,翠柏丛中紫红楸花,洁白槐花盛开。三曰鸣鹿柏,四曰夜笑柏,传说曾有梅花鹿来树下嘶鸣。夜笑柏原产于印度,每年腊月三十日夜,树上沙沙作响,似笑语声,故名。
  在尧庙内,还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尧井。井深45米,井口直径26厘米,井内水波粼粼,清洌可饮,传说是尧王亲手所凿的一眼水井。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当做家园,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尧典壁廊”位于尧庙东侧,南北长达300米,高3.3米,镶有碑石380余通,镌刻3万余字,是全国第一座雕刻尧、舜、禹历史文献的纪念壁,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碑文内容由南往北伸展,图文并茂,是一部三圣功绩的精化史。
  钟楼内悬挂21吨重的帝尧钟,也叫平安钟,喻指铸造于21世纪;高366公分,象征农历一年366天;直径240公分,象征一年24个节令;钟齿为12个,寓意一年12个月。钟面镶铸着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历、皋陶神判、和合议政、藜羹鹿裘、历山访贤、禅让虞舜八幅图案,歌颂了“三圣”的业绩功德,赞誉了钟鸣鼎盛的尧天舜日。相对应的鼓楼,号称天下第一鼓,也叫吉祥鼓。这面鼓直径3.11米,高1.2米,鼓的两面均是整张牛皮而造,迄今为止,天下还没有比它大的鼓,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尧庙祭祖,既是一种文化旅游,又是一种文明传承。让我们为古老的尧、舜、禹农耕文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