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连长,一连之长。”这个职务在军队众多职务中是非常重要的职务之一。它既要在上级领导下,和指导员配合下,共同管理部队、训练部队,又要指挥打仗,一切吃喝拉撒都要管。这个职务是最能发挥才能之地,也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我本人当了近五年连长,受益匪浅。
1960年春,我奉命担任了空军高炮六团三连的连长。那年我27岁,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准备在三连干出点名堂来。高炮部队都是以保卫目标为中心,按战术要求,根据火力配置,统一部署。然后修建营房,构筑阵地,担任防空任务。
我们三连部署于上海市北新泾陈更地区,当时北新泾尚属郊区,农民以种菜为主。他们纯朴善良,对解放军进驻此地,非常欢迎。我连的营房和阵地就建立在具有田园风光的包围之中,环境十分优美。阵地是按照国防规定用钢筋水泥构建的,数门大炮和各种仪器挺立在掩体里,显得十分威武和壮观,而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营房建在阵地的后方,成凹字形,中间是操场,指挥所建立在阵地和营房之间,这样的配置方式主要是为了利于作战和生活。因为高炮部队作战的目标是空中的敌机,必须分秒必争。营房和阵地周围都挖有两丈深三丈宽的壕沟,中间灌有水,目的是保密和安全。当时正处于蒋介石叫嚣要反攻大陆,空情相当复杂,常有敌机窜入大陆骚扰,所以上级对战备训练的要求十分严格。
我从炮校毕业后,曾当过排长和训练参谋,对连队还是比较熟悉的。来到连队很快就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指导员叫王锦富比我大一岁,江苏人,待人很热情,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副连长叫崔英杰,副政指叫王兴俊,以前都认识。在我们四人的密切配合下,对连队进行了整顿,重新制定了规章制度和军政教育计切,严格按计切执行。将近一年的努力,各项成绩在全团评比中都名列第一名。可是在重要的年终打靶却打了个不及格。当时有一种说法:“一炮定乾坤,其它再好等于零”。年终总结时不但连队没有受到上级表扬,而且我本人还受到批评。一度情绪非常低落,认为辜负了上级对自己的信任。今后上级如何看待自己?工作受到影响,连队成绩下降。那时连队党支部设有群众委员,白战士担任,有权向上级直接反映情况。我的表现大概是反映上去了。营长、教导员找我谈话,在肯定我的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的缺点:一是存在学生作风,好高骛远,经不起批评;二是训练中搞花架子,不扎实;三是发动群众不够。
自谈话后,我反复进行了反思,认识到在革命的道路上会有曲折和坎坷,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消沉下去。只有虚心改进缺点,挺起胸膛,扎实工作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由于思想通了,情绪也就正常了。我和指导员交了心,召开了支委会。我俩带头做了检讨,分析了情况,重新进行了分工,明确责任。由于大家统一认识,放下了包袱,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很快连队又活跃起来了。
首先在战备上,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口号是“宁跑千次空,不漏一次情”。凡是节日都要加强战备,连的领导和排长轮流在指挥所坐班。因为警惕性高,还闹了个大笑话: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大家刚吃完早饭,突然警报声大响,大家不顾一切奔向战斗岗位,我也迅速到达指挥台。侦察员向我报告:“连长同志,刚才从天上掉下一个不明物,掉到阵地西侧100米菜地里。”我听了觉得奇怪,空中没有敌机,何来不明物,于是立即命令副连长带领一个班,去封锁现场查明情况,另一边立即打电话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部离我连很近,不一会副参谋长和作战参谋以及保卫股长,很快坐吉普车来到现场。据后来副连长回来说:“这是一场误会。当他们到达现场后,已有老百姓围观,他们把老乡们劝走了,副参谋长来了也不认识,作战参谋走近一看哈哈大笑。副参谋长问他:你笑什么?他说这是气象站放的高空气象探测仪,测完后就作废自动掉下来了,大家听后,啼笑皆非。不久在全团传为笑柄,但副参谋长还是表扬了我们。
在训练上,为了应对蒋机的袭击,上级号召掀起训练热潮,推广郭兴福式的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尖子号测手”。我团的尖子标兵叫黄承安,在他的事迹启发下,我连成立了“技术研究小组”,我任组长,发动大家献计献策。我和大家一起抗严寒、冒酷暑,苦练杀敌本领。年终评比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打靶达到了及格水平。团工作组来我连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三年,也就是1962年,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迫债,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粮食不够吃,饿死了很多人。常言说得好:“天旱三年,饿不死当兵的”。这话不假,但那年说来也奇怪,定量并没变,但干部战士就是吃不饱,有时一顿饭要做两次才够,严重影响任务的完成,于是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一是大力利用阵地空隙种菜,增加养猪量;二是煮饭变蒸饭,一人一饭盒,公平合理。终于熬过了这一关。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备训练并未停止,而是更加具体化,连里首先出现了侦察员刘德信、马义法用快速捕捉目标和按地标报出大概方位的苗头。于是我专门蹲到侦察班和他们进行研究,如何报得更准确,使所有器材都能接收,及时捕到目标,并制定了方案。经过半年多的苦练,刘德信、马义法终于以超常毅力练就了“空中目标默报法”。该报法就是把空中目标坐标化。当望远镜捕到目标后,能按身体的方向和头仰望的角度,准确报出空中目标的高低角和方位角,使其它器材和火炮迅速捕到目标,充分发挥了多部望远镜的作用,这一方法,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先是团里来总结经验,在全团推广,接着师里来总结,在全师推广;空四军和南京军区空军高炮处也来。不久此事上传到空军和总参谋部。当时是叶剑英元帅负责全军训练工作,当叶帅知道后,十分重视。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叶帅在各级首长的陪同下,专程来我连视察。刘和马给叶帅作了认真的汇报表演。叶帅看了非常高兴,当场给予很高的评价。特别指出要发扬这种刻苦练武的精神。事后指示空军高炮指挥部要组织刘德信和马义法到福建、广西、浙江、广东的高炮部队去作表演。并号召全军高炮部队向他们学习。元帅来过了,其他领导当然也要来看看,有的单位来上门取经,我连一时车水马龙,成了明星单位。与此同时我连又涌现出了测高机手吕思奎、标图员王国维、李明江,指挥仪测手侯湘美、徐子康、二炮手马明法等技术尖子。还有郭兴福式的教练员过金元,杨望清等先进人物。
由于战备训练成绩好,名声在外,于是备种任务接连下达到我连。最先是“空军党委编写条令领导小组”将高炮操典试典的任务交给我们。其任务是“编写小组”每写一章就送到我连试行,从中检验是否正确,由干部战士提出意见送交编写组修改。此项任务前后进行一年,圆满完成任务。上级让我写了一篇《我们是怎样按操典进行训练的》论文,发表于《航空杂志》。紧接着刘亚楼司令员派人在我连试典“如何点名”。南京军区空军高炮处来我连总结“如何组织出早操”。以上任务均圆满完志。由于上级的帮助和鼓励,我连各项工作一直保持先进。在1964年大比武,成绩突出,被上级定为“技术尖子连”。事迹曾刊登于《解放军报》。
除此之外,我连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当时社会上兴“向解放军学习”。我连又被定为机关、工厂和大学生夏令营参观学习的定点单位。每次都是由我做报告,讲“解放军的优良传统”。
1965年我调离一连,1966年我随兄弟部队先期进入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7年高炮三连在师的建制内也入越作战。在援越抗美的战争中,三连英勇顽强,技术精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刘德信,马义法的“空中默报法”在入越作战部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都立了二等功。
我在三连工作近五年,和干部战士相处得亲如兄弟,到目前为止,已分别五十六年。但战友们的身影始终在我心中,我还记得他们的名字:有指导员王锦富,副连长崔英杰,副政指王兴俊,排长杜云清、冯林海、徐渭清、王祥男、楚沛,司务长李怀连,文书刘仪清,卫生员赵佰世,炊事员刘家滨。战士过金元、王国维、李明江、徐子康、刘德信、马义法,魏林竹、张铁仙、马明法、蔡金根、杨望清、喻焕康、伍永年、陶自新、蒋云、林永泉、龚柏寿、陆根火。
五年的连长生活,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在军校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我学会了带兵,学会了指挥打仗,学会了冷静,学会了坚强和果断。为我后来的军旅生涯和两次参加援外战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们夸我口才好,也是在这五年中练就的。
最后我想用几句感言来概括一下:是共产党把我引上革命之路,是华东军政大学给我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是“高射炮兵学校”教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的专业知识,是高炮三连使我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学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值此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我从内心里感谢党对我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