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们在田间采收红薯
寒露过后,又到了挖红薯的时节。
10月15日,记者来到徐沟镇杜村,和村民一起挖红薯、干农活。
村民侯新亮今年种了西瓜红和秦薯四号两个品种的红薯。前几天趁着天气变凉、叶子萎缩,他就把红薯枝蔓用镰刀割除了,地表就只留了一小截蔓条。“挖红薯不仅是个体力活,还得有一些技巧。”老侯说,挖红薯的时候首先要把长长的红薯蔓铲去,只留一小段,接着再沿着沟垄从外往里挖,挖的时候要一边松土一边挖,保证红薯的完整性。递给记者一把铁锹后,老侯就开始示范——先沿着红薯垄的方向,在距离红薯蔓一个锹面(大约30厘米)垂直下锹,然后再使劲。随着老侯用力,铁锹逐渐倾斜,原本坚实的土地开始松动、开裂,一个个紫红皮的红薯开始显露出来。“好大啊!”一个红薯蔓下嘟噜着五六个红薯,最长、最重的那个就有一尺长、一斤多。“看见了吧,为啥要离红薯蔓一个锹面的距离。”老侯拿着刚出土的红薯比画着说,这种紫红皮的红薯叫秦薯四号,具有长条、结薯多的特点,离着一尺远下锹不易伤着红薯。同时,铁锹垂直下挖也是这个道理。“这秦薯四号长得长,斜着挖也容易伤到红薯。”老侯说,红薯皮薄,碰破了不仅影响品相,卖不上好价钱,还不易保存。“我也试试。”听完老侯的经验介绍,看完老侯的现场示范,记者也拿起铁锹准备挖一窝红薯练习一下。“咦?这土怎么掀不起来?”没想到第一锹就遇到了问题。“我来试试。”老侯让记者站到一边,上手操作。“你下锹太深了,土又厚实。不碍事,在边上再挖两锹就行。”老侯说,挖红薯难免遇到土层结实的情况,在边上换个地方再挖就行。
按照老侯的指导,下一窝红薯很顺利就出土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情就是畅快。可过了十几分钟,腰也酸了,手也疼了,头上也出汗了。“累了吧?这挖红薯累人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学维看着记者的模样,笑着说,以前挖红薯那真是全家总动员,大人、小孩一起上。一亩地差不多有3000株红薯,就按一株用铁锹挖三下来计算,就得挖将近一万下。“现在好了,红薯从种到收都实现了机械化。”牛学维说,以前红薯播种都是依靠人力劳动。起垄、打坑、栽植、喷灌,整套流程下来,工序繁琐,费时费力。引进全自动播种机械后,红薯播种效率倍增,实现了精准打坑、精准浇灌,种植精度和效率较人工作业大幅提升,机械化起垄比人工起垄要高和宽,这样就增加了红薯种植土壤的厚度,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水、保肥和保壤的作用。到收红薯时,一垄40米长的红薯,从机器开始启动到完成割秧、收获程序,五六分钟就能完成。如果换成人工采收,5个人都不一定能够收得完。“红薯机械化种植不仅省人力,还能增产。”老侯指着自家的红薯地说,今年他种了5亩红薯,每亩预计能收7000斤,比以前人工种植每亩增产1000多斤。
红薯增产了,一时销售不了怎么办?“这个别担心,今年我们村又新增了一个2000吨的恒温通风库,全村的红薯储藏能力提高到了一万吨,不光本村的红薯能放下,还能帮助周边村储藏。”牛学维说,今年杜村种了580亩红薯。这些红薯地以前都是种玉米,通过调整种植,一亩地能增收3000多元。“现在俺们杜村有‘三红’,红枣、红薯、红皮蒜。”老侯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依靠设施蔬菜、特色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就像这红薯一样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