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表里山河晋韵文化创意产业园,静心聆听环园而绕的小桥流水,依序参观古色古香的砖雕博物馆、中国古建筑模型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以及渐成雏形的晋韵餐饮基地、戏剧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眼前心中满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里,收藏着晋商大院神韵的前世今生;这里,描绘着表里山河沉稳厚重;这里,更有这样一位非遗传承人,他已年过古稀,却始终怀揣着对非遗文化产业执着的热爱,心系着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和未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蹚出了一条保护非遗文化的产业之路。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韩林保先生。近日,韩林保又被山西省文旅厅列入山西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名单。
初遇·发展
出生于徐沟镇新庄村的韩林保,是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1978年末79年初,韩林保相继引进外来技术和外部资金在本村创办了五金厂,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1982年当选为新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新庄村在这位年轻村支书的带领下,村里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先后办起器皿厂、翻砂厂、引进灌肠、豆腐干加工,醋坊;1988年,他带领韩门“四虎将”发奋图强、横下心来谋发展,驰骋商海34年,涉足文化、教育、房地产、镁合金制造业,做成各个行业的翘楚。
为能圆儿时的一个梦想,韩林保在1992年创办了“清徐人家”,把过去上不了台面的农家饭摆上了酒店饭桌,为传承和发展抿尖面和猫耳朵传统技艺发挥了重要作用。韩林保喜欢面食,是深受家庭的影响。他说,自己小时候,祖辈在当地就是小有名气的面食师傅,他就在跟前看着一起学、一起做。长大后始终怀揣着对面食的热爱,广纳贤才,带领着众多徒弟,在调味、配料、和面上潜心研究,使面食的制作更加规范、科学,让抿尖面和猫耳朵成为一个特色的地方名片。
传承·辉煌
地处山西中部盆地的太原,历来被视为山西面食的核心地区。“天下面食数山西,面食之都在太原”,这是古太原的“面霸”写照。韩林保介绍,山西面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耐旱五谷生长,而历史上交通不发达,使得山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的小麦和玉米、高粱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面食恰好符合温热粮食的要求。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加之人文特征,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山西面食。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再倒一口老陈醋,五指大的碗内盛放的,不只是人们果腹的食物,更是一代代太原人的饮食文化,是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独到理解,更是这片黄土高原滋养出的绵延不绝的华夏精神。
为了让山西面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韩林保和他儿子韩永旺制定了非遗传承计划。他们定期组织开展课程,进行师带徒专业培训、宣传展示、研究交流等各项传习活动,向酒店员工亲授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培养新的传承人。同时,还积极组织开展、参加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展示交流、技能大赛,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搭建平台,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晋韵楼大酒店也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吃、一面百卤”的面道文化,成为山西省首家“面食宴席示范店”,相继推出多种面食宴席,如:晋韵福寿席、晋韵民乐席等,并且在酒店成立了自己的“面艺表演团”,让宾客在品尝山西面食的同时,领略山西面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2018年12月以来,晋韵楼开始与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山西晋韵砖雕艺术博物馆达成合作,共同开展“非遗进校园计划”,为广大中小学生讲授非遗课程。
韩林保说,近年来,他和儿子韩永旺跑遍山西省内及周边各地区,只要打听到哪个县、哪个村有面食做得好的师傅,他们就会立即前去拜访,开展面食制作技艺的相关资料收集和历史调查工作,并且将整理的信息编写成册,出版了《山西面食大全》以及《晋韵面食荟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6月,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远赴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为当地人民展示山西面食的独特魅力。一碗碗猫耳朵、抿尖面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美味得以保留,文化与精髓得以传承与发展。面食文化已成为三晋的共同财富,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从爱好、梦想,到责任、担当,韩林保和他的徒弟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真材实料、纯手工制作,为传承和保护非遗技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展演、文化挖掘、教育培训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这条路上,他们奋力开拓、砥砺前行,让后代子孙感受前人留下的历史美与文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