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洋灰箱子,就是水泥箱子。那是因为当年我国工业生产落后,许多工业品都是舶来品,沿用了多少年的叫法。如纸烟叫洋旱烟,火柴叫洋火,白布叫洋布,洗脸盆叫洋盆,出国留学叫留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农民给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按人头和工分分粮食,分到的粮食不多,大部分粮食(种籽、饲料、工业粮、备战粮)都在集体仓库保管。农家存粮食的器具主要是瓮儿,瓮儿筒状,上粗下细,除白边外,通身通黑,光光的,凉凉的,壁厚,适合保存粮食。我不知道它是用什么土烧成的。小时候在伙伴们家中玩耍,看见有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的、矮的,至于自己家也就那么几个:有放水的,存粮的,腌咸菜的,放蜂蜜的各一个。我家兄弟姐妹七个,父亲在外工作,弟妹们都小,家里只有母亲投工,分到的粮食很少,根本不够吃,就连煮疙瘩、剔八股也吃不饱,常以野菜充饥。唯一的盼望是过生日,能享受到母亲给我一颗煮熟的鸡蛋,是我那时最好的生日礼物。因粮少,瓮儿就更少。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由家庭耕种,农民种稂的积极性很高,加上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大增加,粗笨的瓮儿远远不能满足存放粮食的需求。随着水泥在农村的普遍使用,洋灰箱子应运而生,它是农村老百姓的发明创造,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清徐人的专利。
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家的粮食越来越多,就又增加了个囤席,不久见有的人家使用洋灰箱子,很是羡慕,经我打听后,请了泥匠艺人,在秋天打了个洋灰箱子。打洋灰箱子大致分几个步骤,准备工作、实际操作、后期养护。
一是备好水泥、石砂、十二号铁丝、砖头、土、一寸宽的木条,另加一副搭扣,同时在院中选择一块平整的地方,铲平压实,按尺寸平铺一层砖,上抹一层薄泥。
二是待泥半干后,我把和好的灰泥(灰砂比1:2),送给泥匠师傅,在底子上抹一层薄泥。再按间距15-20公分在底子上铺放铁丝,过一会儿抹上第二道灰,紧接着用泥浆和砖头砌起模型,在模型周围仍按同样距离用铁丝做成网格,然后上灰,一共要上三道灰。在做箱子的上面时,要在中间留一个50公分左右的口子,并在口子正中的前面安上搭扣的鼻子,还要在箱内口子的两侧安上两块木条,一个洋灰箱子就基本完成了。
三是打箱子的活儿不能一鼓作气进行,也不可几天做完。关键是看水泥的凝固程度,做得恰到好处,使成品达到最佳坚硬,但有没裂缝,这就要看匠人师傅的眼光和水泥了。在我与匠人师傅的聊天中,得知一个师傅一天能打造三尺多的箱子2一3个。
箱子打成后,必须进行养护。保持充足的水份,使之温润,以防速干变裂。特别是在夏季,烈日炎炎,暴晒如焚,必须保证充分的水,否则很容易变裂。据我了解,水泥的凝固期为28天,前期尤为重要。打造洋灰箱子最好选在春秋两季且地点在荫凉处,对人对物都有利。
一周以后,将箱内的砖头模型拆除,箱子来个底朝天,凉干后即可使用。
说起匠人的手艺来,我心服口服。工作时他左手端灰板,右手拿铲,左右挥手,上下翻飞,得心应手的工具,娴熟的动作,优美的姿势,无论站立,还是下蹲,行动自如,像是手舞足蹈的在表演什么。一次在夜间作业,人影在灯光的照射下随人浮动,不时用靠板刮擦,汗流满面也顾不上擦,我也忙得不亦乐乎。完成的箱子,近看,边是边,角是角,角棱分明,线条笔直;远瞧,面平如镜光滑,象一个精雕的巨石稳稳的矗在那里。
那几年,我家先后打造了3个洋灰箱子。每次打时,我按匠人师傅指定的数量和灰,到打箱子完成时,所用的泥灰既不剩余又不短缺,刚刚正好。那几年,家家户户都在打,打洋灰箱子成为一种时尚,一道亮丽风景线。
洋灰箱子主要用于存放粮食,上面用一个木制的盖子,做工比较简单。还有不同的造型,用作做橱柜、放衣服的。有的人还用油漆美化,不细看就认不出是水泥打造的。特别是在老鼠盛行的年代鼠害成灾,洋灰箱子发挥了其它容器不可代替的作用。
如今,市场繁荣,进入商场商店,各种食品琳琅满目,许多物品鳞次栉比,生活日需应有尽有,人们购物随心所欲,快捷便利的生活不需要有多的囤积,故而农家的洋灰箱子派不上了用场,绝大多数都被遗弃,而对于我家来说,由于我们怀旧守旧,依旧节俭,原来的三个洋灰箱子,两个放在地下室放着农资等杂物,一个在厨房里存放着各种副食品,继续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