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3846期 >2022-07-08编印

登上鹳雀楼
刊发日期:2022-07-08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当我想起孩提时背诵的这首诗,就想起了唐代诗人王之涣,想起了因诗而名传天下的鹳雀楼。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登上鹳雀楼,欣赏美景。1995年5月,我曾与人大的同事们赴晋南考察学习,在永济市住了一天,还去普救寺、蒲津渡(大铁牛)遗址进行游览。可鹳雀楼因在元代被毁,而无楼可登,虽然近在咫尺,却无法实现多年的愿望。后来听到鹳雀楼重新复建的消息,很高兴。又听到已于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我要登鹳雀楼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20年9月上旬,我与老伴张玉发赴晋南5日游,才圆了我的登鹳雀楼梦。
  永济古称蒲坂,位于秦、晋、豫三省的交汇区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夏、商、周以前,尧帝和舜帝都在这里建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黄河东岸、蒲州古城城南。始建于北周年间,是大臣宇文护为探查黄河对岸的敌情所建,是一处军事建筑。因其气势宏伟,高大眼阔,登上层楼则有腾空欲飞之感,故名“云栖楼”。古城紧靠黄河,有一种食鱼鸟类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此水鸟似鹤,但顶不丹,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人们称其为“鹳雀”,故“云栖楼”又称“鹳雀楼”。
  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地理位置优势,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但留传至今,妇孺皆知的诗冠,当属太原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此诗虽然只有20个字,却以千均巨椽,描绘出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因楼而作,楼因诗而名。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自建成后,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屹立如故。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1222年攻打蒲州古城。为了延缓元军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至明时,鹳雀楼故基犹存。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难再寻觅。虽然楼毁景失,但鹳雀楼的形制、风貌,在历代志书中多有记载。人们只能从史书的意境中,去体会鹳雀楼的英姿了。
  盛世来临,百废俱兴。重建鹳雀楼,重现古盛景,一个多少年来,无数人企盼的梦,于2002年的金秋,在黄河岸边终于圆了!时年,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景区内游客仍不少。跨过大门,便见拔地而起的鹳雀楼,直入云霄,矗立在黄河岸边。眼前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架在宽阔的鹳影湖上。湖水碧绿清澈,水中彩鱼游弋。微风拂过,岸边的杨柳树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小桥、流水、树影、楼影,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顺着小桥前行,我们来到了开阔的唐韵广场。广场的四周是各种图案的植物园,散发着勃勃生机。
  拾级而上,走过369个台阶,就来到了鹳雀楼的近前。新的鹳雀楼坐南朝北,以其73.9米的高度,33206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在原鹳雀楼被焚毁整整780年后,重新屹立在蒲州故城西门外的黄河之滨。楼层外观三层四檐,实为六层。这座宏达的建筑虽然采用了现代建筑工艺和技术,但大唐的风韵赫然在目。它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仿唐高台楼阁建筑,也是最大的仿唐建筑。新建的鹳雀楼,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庄重典雅,异彩纷呈。立于基石如城墙般的高台之上,青瓦金檐,蓝绿斗拱,朱漆梁柱,彩绘额枋,精细而华丽。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鹳雀楼”楼名,遒劲有力,金光闪闪,为名楼增色许多。
  走进楼内第一层,迎面是一幅巨大的画卷,被透亮的玻璃罩着。画卷模拟塑造了大唐蒲州盛景,有20余米长。画中,琉璃瓦屋顶,高高的宫墙,精致的建筑,小巧的人物,热闹的街市景象,合成一副繁荣的生活图景,可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二楼展现的是华夏根祖文化,主要介绍了与运城有关的历史文化。通过塑像以及雕塑的形式展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诸如尧帝、舜帝、柳宗元、关公的塑像,“莺莺听琴”、“杨玉环与李隆基”、“司马光砸缸”、“女娲补天”等。三楼是亘古文明,分为四大板块。用大幅的劳动场景塑像,再现了运城历史上的四大支柱产业——盐业、冶铁、酿酒、养蚕。四楼是黄土风韵,展示的是运城的名人字画,以及各级领导视察时的照片记载。五楼是旷世盛荣,“震古烁今”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展示的是鹳雀楼的模型,一些游客在模型前留影纪念。
  六楼是极目千里,最吸引人的是西南角王之涣当年做诗的情景铜像。只见他左手持卷,右手挥笔,神态豪放,何等的意气风发!这座铜像成了鹳雀楼的一个亮点,游客们摆出各种姿势,纷纷与铜像拍照留念,我们也抓拍了几张。站在六楼的楼台上,眼界豁然顿开,精神为之一振。这个季节登楼正好,凉风习习,金秋送爽。飞檐上的风铃时而传来几声叮咚声,令人赏心悦目,神思飞越。几只啁啾的雀鸟歇在斗拱上,引得游人驻足观望。凭栏四望,遍地秋色。金黄的稻田与碧绿的草地连成一片,一碧万顷,蒲坂大地生机盎然。远处,山岳潜形,薄薄的雾气将中条山拦腰截断,仅有几座山峰时隐时现。奔腾不息的黄河,浊浪排空,卷起沙石,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向南流去。真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最后,我引用别人的一首诗,结束本文。
  昔读名人古华章,今登琼楼玉宇上;
  古韵犹存古诗香,名楼名诗千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