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二O二”厂的职工,也不是乌素图区的居民,但我和“二O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怀有深厚的感情。自1976年离开包头后,至今已四十六年,在这期间无时不在思念仍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亲戚朋友和同志们,也很关心厂里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情况。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终于下决心安排了时间,带孙女一起到了“二O二”厂。在短短的六天里看望了亲戚朋友,见到了熟人。游览了居民区,了解了居民的生活情况,了却了我许多年的思念之情。
五十年代末期,我的二姐夫为支援国家重点建设,主动申请从条件较好的“太原钢铁厂”,携全家调至位于包头市的“二O二”厂,经过老一代干部、工人的艰苦创业,终于在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厂子,投入了生产,生活也安定了下来。1964年我专程去包头看望他们,那时的“二O二”保密性极强,凡是来客必须先到东河“30号”登记,然后专人去接,才能进入生活区。好在我是军人,进入手续就方便多了。当时所能看到的就是有几十栋楼房和一个商店,一个肉铺,一条马路,一个俱乐部,一个中学,一个小学,别无其它,显得十分单调,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却是很好的,人人都具有一种荣誉感。
世上的事情就是怪,“无巧不成书”,1967年我所在的部队,从大西北调至包头,全师三个团,正好我们团部就分派到“二O二”厂“39号”楼驻扎,离我二姐家仅有百米之远,1968年我爱人随军调至“二O二”厂子弟中学教书。这样一来我不但是厂里的驻军,也是厂里职工的“家属”。
更巧的事情还在后头,1969年底我奉命接替一位有病的同志参加“二O二”厂军管会的后期工作,在八个月的时间里,我除了在军管会领导下负责组织过一次“积代会”和参与整党工作外,其它大部时间都是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干部和职工按上级的指示做“平反”工作,所以和大家关系处得不错。1971年8月从“二O二”撤出,奉命赴老挝执行“援老抗美”战斗任务。直至三年后回国,1975年调离包头。在“二O二”的八年中,我和家属得到了厂领导和亲戚朋友、邻居的关怀和帮助。尤其是在我家迁往北京时,厂里派了车,厂领导和人事科的领导以及不少同志们都到车站送行,如此深情厚谊使我至今难忘。
那次重返“二O二”厂,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一切都变了,越变越好,除了俱乐部,招待所和医院外,其它我都认不出来了。新建楼房整齐漂亮,旧楼进行了整修,街道两边都铺上了瓷砖,栽上了树,健身器材随处可见。俱乐部周围建成了美丽的花园,中、小学更是具有现代化的气派,商店林立,商品多样,交通也较方便,尤其是集贸市场,农副产品样样俱全,给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乌素图公园的绿化给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了公园感到心旷神怡,难怪孙女和她的新朋友刘雨新在里面玩得流连忘返。居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据说这些变化近年来变得更明显一些。厂里现任领导坚决执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利民政策,处处为老百姓利益着想,不久还要争取上新项目,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作为“二O二”厂的老朋友,为厂里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不过也还是有使人伤感之处,我二姐不到五十岁就过早地走了,一些熟悉的老朋友也相继走了,见到一些老熟人大都年事已高。
当然!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不,而今的我自己不也是90岁的老人了吗?不过现代科学发展很快,“人活百岁不是梦”,只要适当锻炼,心情放松,注意营养,有病早治,相信老同志们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我自从1989年离休后身体基本不错,心态也比较平衡,每日除做家务外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喜欢写一些文章发表于军内外报刊,值此2022年“七一”来临之际,祝“二O二”全厂同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奋发,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