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837期 >2022-06-17编印

我们已经失去了家园
刊发日期:2022-06-17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这段时间看的书,几乎毫不相干,《尚书》《寻找家园》(高尔泰)、《论自然》(爱默生)。但书这个东西神奇的地方,就是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们都一样,都有一个灵魂在文字的背后,而这个灵魂,又极其相似。当然,指好书。
  原来不敢看《尚书》,怕啃不动。所以它堂而皇之在书柜子里呆了好多年。今年鼓起勇气,搬出来,一边撕塑膜,一边想,再不看,还等多会儿呢,难道要七老八十吗?看的时候,发现不是被书本身而是被人们的说法吓着了,其实可看。而且掌握那几个高频词并摸到规律之后,还又要容易些。看的过程中,发现以前看它之后的其他典籍,比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里面涉及的常识都源自这里,才有醍醐灌顶之感,才知道找到了源头,才理顺了好些东西。也才知道,读这类书,还是按着顺序来,那要好得多。《尚书》是真正的“典”,其要旨一明仁君治民之道,二明贤臣事君之道。前者还甚于后者,反复强调“天命”:“天监下民,典厥义”(上天考察下民,主要看他是否循理而行宜),“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我不敢废弃天命),“予不敢闭于天降威”(我不敢隐藏上天的威严意旨)……这些圣君明王,经天纬地,煌煌烨烨,然而他们敬事节用,允恭克让,心怀敬畏,治《洪范》,作《立政》,塑楷模,明礼仪……读的是书,眼前是千古圣王们恭恭敬敬、兢兢业业、忧国忧民的形象,绝不是腆肚背手、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嘴脸。
  传说《尚书》是孔子编撰的,他肯定是希望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读它能使人更深入地理解孔子:他毕生的追求,编撰那些典籍时的虔诚,以及礼崩乐坏为什么让他痛心疾首。同时,它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最初的家园,我们都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后代,虽然这个家园早在孔子在世的时候就已开始式微。
  看爱默生的《论自然》时,我为圣君们敬天奉地的卑微找到了依据。爱默生说:“世上万物,皆为永恒之设,源于本初,与大地同在。上帝开创天地,万物俱备。他使天空浮云,他使泉水劲喷。转眼之间,造化万物,并给予它们忠告。”又说:“一个人若做好事,他便因而拥有大自然的全部力量,强大无比;而当一个人偏离此道,他便剥夺了自己的力量和助手。”
  空间、时间、土地、粮食、动物、植物、空气、水……一切来于自然,我们依赖自然活着,从自然汲取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人说是因为认知低下,所以先民们才有了对天地的敬意。我倒觉得正好相反,恰恰是对自然狂妄自大的态度,暴露了人类的无知。过去听到“必胜”“改造”之类的鸡血,也是激情澎湃,现在只觉得可笑。可惜,喊口号的人远远超过察觉到荒唐的人。即便一面说要大力将盐碱地改造为良田,一面肆无忌惮地将现成的沃土圈起来荒掉,这么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没有人质疑或反对,纳税人交付的大量银子还是会哗哗地流入盐碱地改造。即便一面说粮食是个问题,每一张嘴都得吃饭,一面城镇化毁灭乡村,那些有能量的人也没有站出来说个不妥。
  还是爱默生说的:“一个看到真正崇高美德的人会满怀谦卑地崇敬它,如此向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向上的一步。”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恣意妄为的人,向上迈出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走向深渊的一步?自己犯错自己买单,天经地义。失去家园是不算在内的,它是糊里糊涂迫不得已为鼠目寸光和狂妄任性买的单。
  《寻找家园》原来看过,是因为看了《尚书》和《论自然》,忽然就特别想起它。平静地看完自序,翻到卷一《梦里家山》,才看了一句,“我的故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眼睛一热,嗓子眼堵的厉害,几乎看不下去。
  我知道因为什么。
  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家园,谁不爱呢?可是有一种难言的痛,那就是不让爱,你不能爱!
  高淳不过是高尔泰名义上的故乡。两岁时抗日战争爆发,逃难到山乡;十岁回到高淳,十五岁离开故乡到苏州求学,放假想回去,因为各种运动,已经回不去了。之后因为有想法、认真、不苟且,劳教、劳改、坐牢,从夹边沟到敦煌,从敦煌到酒泉,从兰州到四川,从四川到南京,从南京到美国,彻底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的人生跌宕起伏:只要说真话、做人,就遭殃;只要睁着眼睛说瞎话、逢迎权威,就转运。
  他执着地追求真理,寻找家园,碰得头破血流,用一辈子的苦难证明一个事实:要活得好,人就得异化。这是这个世界的荒谬,却是无处不在的真理。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灵魂,从远古的源头到十九世纪的美国,再到今天,我最大的发现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家园,无论是地理意义上,还是精神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