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全市首家农民夜校——六合村夜校学员在参加培训
清徐县在乡村治理中,开展多方位的调研,针对性的分析,具体剖析制约乡风文明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深深认识到部分村、部分群众进取精神不够、创业意识不强,眼界不宽、思路不广,以及慵懒散漫、盲目攀比、孝道不彰、封建迷信、婚丧陋习等现象存在及产生的原因,根本上还是我们的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教育不足、管理不够的问题。
针对问题及成因,县乡两级党委从强化教育、示范带动、完善机制入手,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画出乡村治理最大“同心圆”。
一是强化教育,厚植乡村治理的思想基础。以县、乡党校、村农民夜校为主阵地,以党性教育带动德性教育,以党风带动民风,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同补“钙”共加“油”,积极创新思想教育方式,灌输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寓教于乐相结合,以开展文明家庭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文明实践中心、共青团、妇女、民兵、网格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能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养,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从源头上奠定乡村治理的良好思想基础。
通过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清明节文明祭扫等学教活动,特别是用抗击疫情涌现出的“天使白”“志愿红”“护卫蓝”等身边的动人事例感染教育村民,在群众内心深处厚植了“乡村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思想理念。以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一定时间和范围改变了村容村貌,从硬件和要求上均达到了规范,但是部分村民乱堆乱放的生活习惯、焚烧垃圾的旧有做法、乱搭乱建的自我行为会让整治成果大打折扣、甚至重复反弹,被不自觉的村民“烧伤”“撞伤”的垃圾桶泪流满面,门前屋后随意乱摆的“护墙石”令过往行人和车辆小心翼翼。如今,广大群众不仅自觉爱护公共财物,而且主动当起人居环境整治的“志愿者”和维护者,乡村治理“有你、有我、也有他”,大家齐心协力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正逐渐形成。比如,西谷乡长头村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的生动实践,就充分体现了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广大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强大力量。
二是示范带动,凝聚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在乡村治理中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旗始终飘扬在抗洪救灾、战胜疫情、抢占农时的第一线。广大基层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常态化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走在前干在先、苦干实干,危险面前我先来、困难面前我担当的示范作用,以“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的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形成了“要服务找支部,有困难找党员”的新气象。
通过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先进模范的“双带”作用,以及“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媒体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激发了广大群众“爱我家园、建我家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凝聚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广大群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以前,群众认为壮大集体经济是乡村两级组织的事,“等、靠、要”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如今,在乡村两级组织的带领下,大家集思广益,发展自己、壮大集体已成为共识。孟封镇杨房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通过流转村民土地、村集体折资入股、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帮助群众建起了100亩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带动28户农户年均增收7万元,示范带动周边100余户种植蔬菜,实现了民富村强,群众主动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成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三是完善机制,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在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中,县委出台《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工作任务分解》、《清徐县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实施方案》及14项配套制度,乡镇党委紧紧结合乡村实际,完善村干部星级管理、党员积分管理、村规民约等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将制度建设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安排,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迅速行动,乡村治理正依规有序紧锣密鼓全面铺开。
通过将管理、评价、考核、奖惩规范化、常态化、群众化,党员干部带头遵章守纪为民办事,影响村民群众自觉守规参与治理。以前,集体土地承包合同在有的村形同虚设,该归集体收回的部分久拖无果。如今,随着“清化收”工作的逐步推进,合同完善了,债权债务有了着落。徐沟镇杜村,一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土地承包合同,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根据土地质量等因素差异化确定收费标准,提高村民自觉珍惜、合理利用耕地的意识,另一方面,帮助村民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培训、技术、销售服务,让村民既接受“严管”的约束,也得到“厚爱”的关怀,增加收入,在相关承包人配合下,已收回应收的集体收入24万元。
通过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广大群众人人都有了一举一动的自觉,个个都有了一时一事的自律,主动成为乡村治理的局中人、乡风文明的建设者、乡村振兴的主人翁,干群共发力,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乡村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上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