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832期 >2022-06-06编印

人应该了解自己
刊发日期:2022-06-06 阅读次数: 作者:王永安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这个世界最荒唐的地方,就是蠢货和疯子都自信满满,而智者经常自我怀疑”。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他们自以为聪明、幽默、能力很强,往往真实能力却和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差之千里,说白了其实就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相反,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厉害人却总是显得非常谦和。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无法辨别自身的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达克效应这一研究成果,来源于2000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的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邓宁和他的学生克鲁格,1999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他们的一篇报告是《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中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同时,文中还引用了达尔文的一句话:“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20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劝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时期,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上,古希腊人刻上“认识你自己”。这两句话的含义,知者铭记心间,他们了解自己,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愚者却是藐视一切,自以为是,事实上就出现了“越无知,越自信,越愚蠢,越自大。”的怪异现象。世界上有太多的“狂徒”,而最狂的有这么一句话:“天下之大,无我不可为之事”。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无欲者无求,无法者无天,无敏者无痛!以自己的无知,挑战别人的专业是不智的,稍微理智一点的人,对自己的实力应有清醒的认知,只有“疯狂”的“大师”才会得出“无敌”的结论。这种无知的高傲,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达克效应”。为什么说能力越低的人,往往最容易高估自己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活明白,或者称其为“不自知”。而真正能活得通透,做到自知之明,却是一个千古难题。
  “达克效应”是现实存在的,从古到今的案例比比皆是。
  譬如,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的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
  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
  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可能会说现代人要比古代人见多识广,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情景。
  其实不然,自古到今,每个人的认知半径都是有限的,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依然会出现这种不自知的现象。
  又譬如:我们在职场中会遇到这类人,他们经常侃侃而谈,好像什么都懂,但在许多事情上一再证明其实并没那么专业,只是知道些皮毛而已。还有一些眼高手低之人,在上学时期,当看到某个同学获得了学校的嘉奖,他会很不屑,并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要是我这么努力,我也可以的,之所以让他拿奖,是我让着他的。”在工作时期,当看到某位同事有所成就并得到上司的青睐,他会很不屑,并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能做到。”一旦让他去尝试了,却是各种失败的借口。
  再譬如: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麦克阿瑟的青年,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的一家银行。在光天化日之下,他毫无遮掩,警方不到一小时就凭银行的监控录像,将他捉拿归案。当他被捕后,面对监控录像带上的犯案过程,他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原来,麦克阿瑟听人说,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起到“隐形神水”的效果。他的自信爆棚让他错误地以为,柠檬汁可以起到隐身作用,这样他就可以为所欲为,神不知鬼不觉。
  他的行为被心理学家发现,“达克效应”应运而生。
  达克效应告诉我们,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有偏差的认知基础上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本人却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无法辨别自身的错误行为,反而会一直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因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所以无法接受他人的能力水平比自己高,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人类整体都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偏见,最普遍的是“过度自信”,而这种自信通常不是建立在知识的渊博,而是知识的贫瘠。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应不断积累更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越是强者,越能认识到自己仅仅认识到了世界或某个领域的一部分,做事越是谨小慎微,对自己评价越倾向于低估;而反过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越是觉着自己了不起,充满了自信的幻觉,似乎世人都不放在他眼里。每当我们忍不住要拍案而起的时候,想到达克效应,便坦然了——这是人性啊。
  西班牙诗人塞万提斯这样说:“人应该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难的课题”。在我看来,外在如何评价自己,都没关系,如何自我定位非常重要。不要泡在无知的蜜汁中自我陶醉,活成通透潇洒的样子,走出“达克效应”的怪圈。要在自知中清醒,在努力中发现不足,在拼搏中健康成长。多发现他人的长处,抱着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用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像曾国藩那样每天检视自己的不足,自我修正提高。愿我们的无知日减一寸,谦逊增加一分。愿我们活得通透,有一天,在某个人生的拐弯处,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