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过情人节,我爱人说给你买束鲜花吧,我说不要,不如买两棵白菜。这几年,上街路过花店,或者小区门口正好有鲜花卖,即便什么节也不过,也会买一束回家插在花瓶里;如果过节而没人送,那就自己买给自己看。
最近几年从当当京东亚马逊买书,不用去书店了。我记得早些年坐公交车去得一趟,选好书打包再乘公交返回,下车的时候有人说:“这年头还有人这样买书!”他觉得花钱买一大包书挺费解的。
还喜欢挂字画,为了找到一点钟情又便宜的东西,专门去了一趟宋庄和798。
我不懂音乐,但喜欢音乐的人说,没有音乐那还叫生活?
鲜花、书、字画、音乐,不当吃不当喝,比起白菜土豆费钱太多,但它们有市场,这是因为有需求。
那么,文艺是做什么用的?
八十年前,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这就是说,在战争年代,文艺和枪炮一样,具有战斗性。
三国时期,袁绍官渡之战前,陈琳为他起草了《讨曹檄文》;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她的丈夫唐中宗,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他的幕僚骆宾王起草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历史上,事前的渲染和宣告是必要的程序,有彰显自己的正义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毛泽东除了是一位战略家,还是一位理论家,他本人正是其文艺主张的践行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等著作,在革命过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启发鼓舞,指明航向,坚定信念,描绘蓝图,凝聚人心,点燃激情……“小米加步枪”战胜不了洋枪洋炮,打败侵略者反动派的是藐视困难的豪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
是的,是意志,是精神,它们不属于白菜土豆,属于鲜花、文学和艺术。毛泽东主席正是非常明了这一点,所以有了这次讲话。
其实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文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我们提到这些概念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哪个帝王,更不用说哪个将相或者哪个地方官吏,但你不能不想起孔子和《诗经》,不想起魏晋风流,谢眺、谢灵运、王羲之、王献之,不想起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马致远、张养浩、施耐庵、罗贯中,不想起鲁迅、沈从文、蔡元培、梅贻琦、傅斯年、胡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不易,立功也很难,退而其次是立言,如此也可以不朽。可见,权力和权势,以及权力和权势所代表的荣华富贵,很没有穿透力,甚至可以说很短暂。倒是文艺,或者说是文艺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更容易穿越时空而不朽,虽然文艺家在他活着的时代,非但不能得志,反而可能备受打压。
除了成就人事,文艺还有另一种功能,就是赋予客观事物人文意义。
如果没有桐叶封弟的故事、没有《国语》,山西就不是今天底蕴深厚的山西;如果没有屈原,五月初五日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如果没有王勃和王之涣,滕王阁就不是今天的滕王阁,鹳雀楼也不是今天的鹳雀楼;很少有人知道符坚,虽然他是前秦的王,但没有人不知道敦煌有个莫高窟,而敦煌,如果没有莫高窟,它就不是今天的敦煌……这,就是文艺的作用——它可以赋予事物无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永恒的观赏价值。
所以,在战争年代,文艺具有武装的作用:枪炮子弹武装外表,文艺武装头脑,对革命的成败至关重要。同样,在和平时期,文艺依旧不容忽视,因为你不能说新时代的建设事业或者个人就没有成败之说。也就算是说,虽然文艺属于精神的层面,但它关心的是现实的问题,它探索的是如何唤醒良知,如何使人真正富于力量。因为任何事业都不是靠蛮干,任何成功都不只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