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830期 >2022-05-30编印

清泉一梦
刊发日期:2022-05-30 阅读次数: 作者:李小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怎么就特别喜欢来这里。出城五公里,进山门,即停车。一个星期来一回,已经是第三次。
  来了就在那一道山谷里转,路是缓坡,一脚宽的木板嵌在土里,算台阶用,又不是台阶。路旁是一道清泉,哗啦啦欢跳着流下来。一直走到路的尽头,看到了小小的一瀑山泉挂在石崖上,看到写着“隐梯”二字的圆圆的月亮门洞直通到头顶的一间小茅亭。那许许多多的台阶吓软了我的腿,我就又折回去,重新回到谷底,再重新爬上来。
  此山名叫中隐山,此谷名叫清泉谷,都是雅致的名字。谷口有一古寺,叫清泉寺。正是烟花三月,柳枝新染,杏花满天的时节,在这样的山间踱步,胸中不由也会像那股子泉水一样咕嘟嘟冒些诗词的泡泡。只恨读书太少,片光零羽,少有个完整。看到掩映在山间古木中的清泉寺,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句子。再一想,百十年前或者更久远的年代,这里或许也曾有过“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光景。
  风里有泉,微湿的,微凉的,安静。
  我羡慕寺里的法师,听泉,打坐,劈柴,喂马,但不周游世界。寺门常常半掩,我偶尔进去上一两炷香,我裹着一身喧嚣和滚滚红尘进到庙里,我怕惊扰了上百年来这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的清静。然后我逃也似的出来,这上百年的清静终是被我惊扰了。
  还是一路往上走吧。经过小小的山神庙,看到两个精致的小院,一曰“中隐山居”,一曰“中隐泉居”,紧挨着,一模一样矮矮的粉墙,完全是江南风的小巧,而门楼却是地道的晋商风。持重的小飞檐,门口有玲珑的石狮子,数级台阶下,门两侧端端正正立着一对拴马桩。这样南北融合的仿古建筑透着鲜明的时尚,但一点都不觉突兀,我们晋商的高墙大院难免压抑,南方的大飞檐又难免浮夸,这样恰恰好。恰恰好,就是现代人古今贯通的智慧。
  不是人家,是很高级的民宿。门掩着,虽然里面住的都是过客。我渴望看到一位衣袂飘飘的年轻女子站在矮墙头向着谷底张望;或者看到一个如我一样慵懒的中年妇人靠着矮墙呼唤自己的孩子,我想若是如此,我们一定会隔墙相视一笑。我甚至听不到一声老爷爷的咳嗽,一声老奶奶的叹息。
  一切都被寂静包围。里面的人也许在埋头写作,也许在洽谈业务,也许在幽会厮磨,也许只是在补一个长觉……
  这叫工作或度假,不叫生活。他们带着纯粹的目的而来,这里的光阴对于他们,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
  什么时候有了这样的地方,让做不了隐士的人们可以隐一阵子,就这一阵子,他还是他,他已不是他。多么像个古人堂而皇之一次的“闭关修行”。
  如此看来,故事可以在无人之境发生,谁也可以不做谁的风景。坦然走过,有鸟鸣相伴,与花木成双。让寂静开出一朵又一朵的花。
  出得山谷,又是一番景象。有大大的饭庄,有亭阁,有小池,池里养着黑天鹅,过往的人都会笑着吟一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黑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里热闹得像个村庄。一只尺把长的小猪跑来,追着人要食吃,池子里的金鱼呼啦啦成群结队游过来也在追着人要食。
  我想起小时候我老家村子里的那条去往供销社的短路,一转弯,迎头碰到许多人,正如此时,人来人往,你说我笑,那衣袂飘飘的女子,如我一样慵懒的中年妇人,老人,孩子,他们在我眼里变成一道永恒的光,折射出七彩的颜色,我知道,那是美丽的生活之光。
  停车场上,常有不少的车。车里尽跳出些小孩子,捧着水果篮儿颠颠地跑来,他们从山上下来,采摘到了草莓和桑葚,他们脸上的表情像农民一样骄傲。
  这城不是城,村不是村的地方,人们给它取名“山庄”。它自然而不荒凉,热闹而不喧嚣,它是飘着不一样的烟火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