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830期 >2022-05-30编印

一堂语文课
刊发日期:2022-05-30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不站讲台近十年了,但只要站过,一个老师,总得记得自己上过的几节课。回头想去,印象深刻的还真有几节。
  一节《林黛玉进贾府》。那时还在旧校,班级编号206。第一课时恰逢休息周的周五(间周休息),最后一节课,我们戏称“守门课”,就是说,学生们已经归心似箭,背包行李都带到了教室,扔在后面地上的,摆在窗户上的,还有抱在怀里的,只等下课铃一响,立刻夺门而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这节课意义不大,上这节课的老师,就好比看一下门而已。
  那天讲的是《红楼梦》前五回,交代一下相关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打发这节课,二是激发一下,周末回家他们或许有兴趣翻翻原著。结果发挥太多,没讲完,下课了。铃声响过后,我就停了,准备放学。然而整个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动弹。我环视一圈,学生们都仰着脖颈看着我。我疑惑地问:“不回了?”他们齐声说:“老师你讲吧,讲完再回。”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节,是学习《报任安书》的时候介绍作者,讲到司马迁,聊到他的壮游,也是师生共同陶醉停不下来的节奏。
  还有一节《鸿门宴》,那时已在新校,孩子们自己在教室后面表演,其他同学有的扭身向后,有的站在后墙那儿。扮樊哙的孩子举手挥臂,凭空演绎大杯喝酒,大块吃肉,自己绷不住,扑哧笑了,搞的不亦乐乎。我悠闲地坐在一根凳子上当观众。印象深的还有一节公开课,学习《离骚》。同仁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难点。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1.屈原追求什么?2.当时社会环境怎样?3.屈原怎样表达自己的追求的?我们当堂学习,当堂完成背诵。下课时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真了不起!”孩子们说:“感谢老师教导有方!”课后一位同事跟我说:“张老师,真没想到,原来《离骚》可以这么上啊。”讲真,那是一节自然课,绝对没有排练。
  这是我自己感觉良好的几个例子,所以记得清楚。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节,因为那节课动摇了我陈旧的教学观。
  说是一节,其实不只一节,还带两个晚自习。那时候的情况,还允许我偶尔牺牲两个晚自习,将窗帘拉严实,偷偷摸摸地放一部电影给学生看,虽然没有触控一体机,需要光盘,用幕布投映,效果不怎么好,但这不影响孩子们的渴望。我一届带两个班,所以像《肖申克的救赎》《桥》《紫日》《红河谷》这些影片,我看了总不下十遍。但我和学生有约,电影不是白看的,看的条件是月考成绩在年级排名不落后,看完后得有反馈,通常是写观后感。那会儿每次考完试,孩子们比我更关注班里的语文成绩,我不止一次听到同学间交流:“这次咱们班语文第几?”
  那天晚自习看完《肖申克的救赎》,我说这次不写了,明天上课讨论。
  第二天,学生们给了我结结实实的一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发言的同学争着向讲台跑,有个孩子因为着急抢发言权,在讲台沿那儿摔了一跤,因为毕竟只有不到50分钟啊!他们谈体制,谈人的异化,谈救赎,谈精神,谈人性,甚至谈到影片里播放的音乐以及其音乐的意义……新鲜的角度,新鲜的思想,新鲜的概念,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最后,我这样做总结:“这节课不是我给你们上,是我在向你们学习,我感谢你们,感谢每一位发言的同学。”孩子们掌声如雷。
  我至今都在后悔,当时怎么没有想到将那节课忠实地记录下来——那样的话,今天这则小文就不至于这样干巴了。
  多少年来,包括我不在一线代课的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比如,语文是干什么用的,学生是怎样一个个体,我们老师到底应该是怎样一个角色,学习又是怎么一回事……思考的结果是,改变了我陶醉于自我展示的病态和我的教研观念。就是说,课堂虽然是由老师掌控的,但并不是说你就是主角,要有大量的戏。实际上,你应该是导演,导演在镜头后面,策划、运筹、评价、纠正,指导演员发挥,就是不能去抢演员的戏;而导演的审美,决定片子的档次。假如一个导演,老想做演员,又因自己导演的优势情不自禁地做了演员,那演员干什么?当观众吗?那他的能力和才华怎么展示?相较于演戏,教学的危害还更大些,因为演员可以去投奔另一位导演,寻求另一个机会,出演另一部作品,但学生不行,他就被困死了。而事实上,学生的潜力是真正无穷的。
  其实这也就决定了教研的对象,我们爱研教,爱研究自己,或许不如去研学,研究学生。
  这是那节观影课给予我的启迪,那节课对于我的认知来说比我上过的任何一节课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