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824期 >2022-05-16编印

学会放下 走出悲伤的日子
刊发日期:2022-05-16 阅读次数: 作者:王永安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纯净、最无私的爱。这是因为父母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不计任何回报。他们对儿女只是默默地付出,直到生命的火燃尽。所以说,天下最累是爹,人间最苦是娘。在我眼里,父母就是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不喊累;辛苦一辈子,不叫苦;奋斗一辈子,不肯停。在我们的生命中,能拥有宝贵的“父母之爱”,是最大的福分。父母之爱,厚如高山,深似大海。虽然父母已经去世,但我们永远怀念父母,永远铭记父母对我们的爱。
  上学之前,我从未理解过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自我上学后,父亲偶尔会提及到爷爷,父亲说在他12岁的时候,一场重感冒就能夺去他父亲我爷爷的生命。面对当时医疗条件和经济条件极差的状况,家人们是茫然无措,只能望洋而叹。爷爷去世后没留下一张照片,因此爷爷的长相在我脑海里是一片空白。在我11岁时奶奶离我们而去,在我的记忆中,奶奶是个小脚的老太太,奶奶与我家不在同院住,她与大伯家是同住老院子的。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生活十分拮据,但我妈妈总会时不时给奶奶织袜补鞋洗衣服,隔三差五做上些她喜欢吃的饭菜,或是让我送去或是让我把她叫到我家来吃。幼小的心灵里,感觉奶奶非常偏爱父亲,也很疼爱我,我看到奶奶每次来我家心情总是很高兴的样子。在当时虽然粮食十分匮乏,可我也很是喜欢奶奶到我们家来,起码我也能跟着奶奶“美餐”一顿。原本我们家人口多,生活过得也很清贫,父母对奶奶仍是如此的关心与照顾,这些点滴奶奶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老人家一方面心疼儿子的不容易,另一方面因为儿子的孝敬感到十分自豪。平日里,老人总是情不自禁,逢人便说儿孙好。不管怎么说,无论日子过得如何贫穷,奶奶还是在儿孙的陪伴下幸福地度过了余生。
  俗话说:“时间没有尽头,生命有其长短”。奶奶终因年事渐高,病魔缠身,还是撒手尘寰,享年76岁。吊唁期间,在灵棚前,我跟着大人们上香、叩首,在屋里屋外跑来跑去,天真地看着一个个伤心的面孔。那时的我,也许不曾知道世界上会存在着生离死别;更不懂得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并非人为的过程;又怎能想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经历生离死别呢!
  随着四季的不断变更,我慢慢长大,开始知道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简单地说:生就是生活存在,死就是死亡消失。人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开始和结局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还有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已。宇宙万物有阳有阴,有生有死,阴阳交替,生死循环,这就是万物运行存在的原理。活着就存在死亡的等待,不管你生前再怎么厉害,再多么富有,人都将有死亡的一日。死去是为了让出空间和资源,如果每个人都能永生,那早将无空间可用,无资源可供。平衡的循环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拥有能力来逆天行事,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框架下,追求健康长寿。
  我与妻子1981年结婚,在婚后35年内,也就是2016年前,我俩还拥有一个“双方父母健在,两大家同属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2016年春季和2017年夏季,勤劳一生的父母亲因病先后去世;之后,时隔一年慈祥善良的岳父母也于2019年冬季和2020年冬季分别不幸离开人间。也就是说,从2016年农历正月28日起至2020年腊月21日止,我和妻子双方的父母在五年内都相继离我们而去。虽然说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规律,况且,父母与岳父母都是在八十大几到九十岁寿终,可以说都算是长寿的,但毕竟在这短短的几年内,前后失去四位亲人,真让人悲不自胜,确是“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每个人都不得不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只能在心里为去世的亲人而默默祈祷,希望他们在另一个天堂也过得很好。
  转眼之间,那五年悲伤的日子已过去了两年,我在不经意的时候,常常想起那悲伤的经历,总会让人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常言道:人死不能复生,别那么难过。这些道理我也很明白,但毕竟从悲伤中尽快走出来还得有个过程。痛苦、难过、悲伤之后,日子还得照样过,现实生活不允许因失去亲人而停止,想哭就哭,哭完后还得坚强,要好好过日子,别让父母走得不放心。
  曾经有过悲伤,是因为我有些事还未放下。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渐渐明白了:只有学会放下,才会重新获取幸福。痛苦的不是过去,而是记忆。擦干最后的眼泪,与昨日挥别,对过去的往事只有回忆,对已经失去的亲人只有怀念。如今走出昨天逝去的岁月,希望的阳光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眼前又是一轮朝阳,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拥抱最美阳光,拥抱快乐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