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褪谢,珠果悄萌,丰收的希望日夜滋长。“五一”小长假前夕,经过20多天封控管理,清徐县西谷乡长头村——该县首例抗原检测阳性所在村,第一例确诊患者出院,在外隔离的近70名群众逐一归家,1700名居家隔离群众解封在望……陡然按下暂停键的长头村,核酸检测全面“转阴”,复工复产逐步“放晴”。
撑好一把遮“阳”伞
疫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长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定昌迅速明确村“两委”责任,开展封控隔离工作,“咱村划分10个网格,网格长把各自的网格管好、管严、管紧,确保村民不出户、‘网’民不出‘格’。”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居家隔离、检测面临诸多困难。孟定昌与村干部商定,给每个网格配备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医护人员、采集人员、检测物品,走街串巷、挨门逐户检测。核酸检测一轮比一轮快,从有点手忙脚乱的6个多小时,缩减到后来轻车熟路的两个多小时。核酸采集员梁鹏惊奇地说:“村民们真有办法,这么一来,每天核酸检测,保证安全,不落一人,还从容不迫。”
“进了村,就是村里人”,长头村防疫包联单位、清徐县行政审批局局长龙盛杰说:“必须积极主动,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和驻村队员一起,把流程设计、数据分析的经验融入管理中,制定《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设计了10余种表格台账,数据汇总及时、管理井然有序。
村“两委”、县级包联单位人员、乡级包村人员和109名青年志愿者,10个防疫小组合力为隔离群众撑起坚强的保护伞。
共演一首“协”奏曲
隔离不隔爱,背后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大量付出。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总有挺身而出、默默奉献的身影。
5月3日,长头村隔离群众又一次收到了蔬菜包,包括豆角、西红柿等8种蔬菜共6.5公斤,还有2.5公斤小米、2瓶酒精和1瓶84消毒液。这是管控以来第12轮发放生活和防疫物资了。
保障居民生活是个系统工程。长头村防疫指挥部各小组协同配合,从物资发放到垃圾清运,专人负责,闭环管理。“我们专门购置了大垃圾袋,每周发放两个,村民将垃圾封好口,放在大门外,我们定时收集,集中处理。”村委会副主任孟栋哑着嗓子说。连着多天大喇叭喊话,他说话都有点困难。
除了常住的1700多人,村里还有100多名暂住人员和20多名附近务工的工人。村里废品收购站老板见才标,不小心被站里的狗咬伤,驻村工作人员很快把疫苗从防疫站取回来,由驻村的清源镇卫生院医生帮忙接种,注射5剂疫苗,来回跑了5次。见才标笑声里透出点尴尬,说道:“从没有担心过村里对‘外来人’特殊对待,米面油菜管够,不过,没想到为了这个狂犬病疫苗,我还真享受了‘特殊服务’。”
4月26日晚上11时,村民孟晓鹏的爱人即将临盆,村里根据预案快捷顺利地将孕妇送到医院。“村里提前就安排好了,连定期的产检也没漏做”,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孟晓鹏笑着说:“就医一路绿灯,母子平安。”婴幼儿、慢性病患者、高龄老人……“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及时回应”,药品采购组的孟庆泽,小本本上记着的药品、奶粉代买就有近30次……
驻村干部张贵刚抛下父母妻儿,自4月12日以来就没有离开过村子。刚刚封控那几天,他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孟定昌刚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每天都盯在一线,胡子都顾不上刮……村干部带头捐款,本村的、外地的长头人纷纷解囊,捐款超过51万元,物资捐赠16批次。
点滴微光汇集,“疫”去云开。
播洒一片“兴”希望
农时不等人,一误误一年。要说压在村民心头最重要的事,还数不上隔离,而是没办法外出春耕春播,大家心急如焚。
长头村有2800亩耕地,以种植玉米为主,封控前完成种植的不到三分之一。村里急农民之所急,拉起志愿者队伍,利用现有的3台大型农机和5台小型农机,组成了“农机突击队”。突击队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保持距离,足不出村,用最快速度完成春耕春种。负责人之一的梁三保说:“村里集中突击,用4天时间帮助村民完成了玉米、蔬菜种植”。村民孟美文刚听说此事时,还不太相信,他说:“以前一家一户各干各的,还得七八天呢,全村的地4天就种完了?”不止如此,村民们的300多亩苹果树、梨树,志愿者们也喷洒了农药,做好了病虫害防治。
蛰伏蓄锐,是为了更美丽地绽放。村“两委”干部们在电话里头商讨着发展大计。今年,长头村计划改造修建2条公路,一条路从榆古路至村委会,长600多米,已列入县级道路养护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施工;另一条路,由旧榆古路到乡政府,长1000多米,是西谷乡“一事一议”奖补项目。两条路,都是进出长头村的干道。“按计划应该全部开工,疫情过后得‘快马加鞭’,赶上进度才行。”孟定昌说。
此外,废弃的原村委会要翻修改造成仓库出租,围绕距离仅3.5公里的万水物贸城发展物流产业……长头村的乡村振兴大业,似乎没有错过春日,在有序复工复产间,拽着春天的尾巴,把蓬勃的发展生机再次邀返回来。
田野间,依然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