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波动以来,经过几天全民动员的紧张与忙碌,县域境内进入了空前的平静与空旷。按下了暂停键的城市与乡村进入了等待期,在这片静谧的背后,我们的隔离工作进行的如何?肩负着全民期望和等待的一线工作人员状态怎样?怀着这些几乎是所有人的关心与牵挂,作为清徐融媒记者,我们进入到防疫一线核心——位于我县徐沟镇的太原市示范综合实践基地隔离点,进行实地采访。
经过联系,我们把采访车辆停放在防疫卡口,根据疫情防控制度要求,换乘专门工作车辆进入隔离点。截至当日,该隔离点收容了161名被隔离者,已处于近乎满员状态,基地院里一如既往的干净整洁,如果不是三两个在门口收拾整理着生活物资的“大白”,基地深处宿舍楼旁微风中翕动的警戒带,几乎和往日没有任何不同。
在我们拍摄、采访的当口,隔离点负责人,县房产中心主任徐瑞东急匆匆的从外面赶了回来,一边询问着工作情况,一边把手里的药品递给身边的“大白”,让他给隔离区送去——一名九十岁的隔离老人发生了便秘的状况。在这里,隔离区与其他区域是不能随意接触的,隔离点里的“大白”们按照工作区域的不同分为红码和蓝码,实施严格的工作专班制度。
隔离点的工作人员中,有五十六名来自县房产中心、公安局、环保局、应急局等部门的志愿者,十名来自鑫光房地产公司的志愿者,还有十五名由来自吕梁兴县、长治壶关等地的医护人员,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域,为了一个相同的目标汇集到一起。四五天的忙碌下来,已成了流程熟练、配合默契的工作伙伴。
说起这几天的隔离情况,徐主任说已经进入正轨,一切运转平稳,目前正在考虑给隔离区的防护人员换班,因为在前天,“一个鑫光地产的志愿者忙着忙着就软倒下来,赶紧紧急救护,还好没事。”“目前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是大了一些,但同志们情绪还比较饱满,积极性很高。”
四五天里,这支八十一人的工作队伍,每人每天只能有一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接受工作讯息,经常是凌晨两点刚睡下,三点就又得爬起来。
接入被隔离者、对车辆消杀、引入、引导人员接引至隔离区、隔离区工作人员安排住宿,哪怕只是一个被隔离者,这个工作程序都要各专班全部动员完完整整的进行一次。有的年轻人靠着墙就睡着了,五十九岁的房产中心干部苏文魁心脏病发作,刚被送进县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三十五岁的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武晋鹏患尿结石,怕影响工作,凌晨一点跑去县医院做手术,做完手术就立即返回工作岗位,整整尿了两天的血……
这些程序化的工作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面对情绪波动的被隔离者。这里年龄最大的被隔离者有九十岁,最小的是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陌生的环境,单独的居室,给有些脆弱的神经以巨大的刺激。为了保持安定的秩序,妥善处理应对突发情况,“大白”们必须两人以上开展日常巡查和其他工作,在他们进行工作时,还要有专门的监护人员通过楼道的摄像头和喇叭对他们的行动进行监控和指挥。
一线隔离区的工作是最苦的,这里的十名志愿者来自鑫光房产公司。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刘渔水是1983年出生,年龄最小的万宇星是2004年的,在公司,他们多是“经理”级别的干部。这些白领阶层,来到这里面对的是五层高、没有电梯的宿舍楼,每天的伙食和饮用水都要靠他们一箱一箱地搬上去分发。因为是核心区域,防护手套和脚套都必须是双份。在这个高风险的核心区域,容不得一丝一毫的疏忽大意。在这个热情的季节里,爬一趟楼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每天都捂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下在自己汗水的浸泡中来来回回……“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被观察者的档案工作也即将完成,最让人高兴的是,隔离点的日常测温显示,被隔离人员的体温都保持在健康状态。”徐主任疲惫的脸上漾起了难得的笑意。
一上午的实地采访和跟踪拍摄,我们尽力记录着他们平凡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就是这些包裹在防护服里看不清面目的一个个“大白”,用他们的简单重复守护着我们的家园,用他们无私的汗水为人们拭去脸上的泪水。
我们的午饭是在基地食堂解决的,大师傅们很贴心地做了饺子、红烧狮子头、过油肉等,美中不足的是饭菜已经凉了。负责后勤的房产中心干部焦亚鹏抱歉地对我们说,因为工作时间长、吃饭的时间不能固定,所以总得有人吃冷的。不过冷了的饭菜并不影响工作人员的胃口,他们都吃得很香。看着一扫而光的餐盒,徐主任打趣说每天检查用过的餐盒也是他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量,吃不下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工作的平稳顺利运转,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从物资供应到队伍的建设,我们得到的反应都是快速和高效的。基地有疫情防控隔离的经历,姚昕书记他们手把手的传授工作经验、亲自参与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徐主任的话里话外满是感恩之情。
下午近两点的时候,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打乱了采访的节奏,不得已,我们驱车返回。阴暗的天幕下,狂暴的水滴猛烈地敲打着车窗,宽阔的马路上已是一片波光。而返程中一个个卡口前巍然挺立在风雨中的白色身影,让人的心里不由得渐渐安静踏实下来,掏出手机看看天气预报里的明天,屏幕上是满满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