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清徐*要闻总第3818期 >2022-04-25编印

疫情之下“静”之城里的闪电行动
刊发日期:2022-04-25 阅读次数: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凯凌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疫情让清徐按下暂停键,许多人奔赴战场。作为奔赴在最前沿记者,我们看见清徐,记录清徐,见证清徐,抗疫精神必将书写于清徐历史,于我而言,战斗的这些日子也是我一生珍贵的回忆。
  “静”之城,干部职工以“动”换“静”
  蓦然之间,这座城突然变得安静了……
  4月13日凌晨一点,一阵急促的响铃划破夜的长空,将我从梦中惊醒——“去开会”!发现“阳性”……这两个突如其来的字眼让清徐瞬间按下了暂停键,大街、二街、三街、文源路、紫林路……曾经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道短短一天变得空旷,全县人民进入了蜗居模式,党员干部的生活节奏却变“快”了,因为他们要以“动”换“静”。
  疫情防控指挥部,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深入防控一线督导检查。封控、流调、检测、隔离、转运、发布会,各项工作周密安排、井然有序。当摄像机摄录到他们发红肿胀的眼睛、疲惫身影的那一刻,我对“党员干部”四字的感触之深甚于从前的任何一刻!那红肿之下的坚毅眼神,那疲累之下的坚实行动,让我对战胜这场疫情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他们是清徐的盾。
  防疫一线,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下沉一线,亮明身份,在社区、在卡点、在街巷……4月17日凌晨一点多——赵家堡,林业局工作人员还在坚守,他们前一天晚上就在这里了,焊接火花四溅,这里有四公里多的围挡需要他们连夜加急完成,连夜赶工,因这不仅仅是隔离墙,更是全县人民的生命墙;东湖街道金沙滩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琼,布满血丝的眼睛,沙哑的喉咙,连日响不停的电话,协调不完的工作,没有抱怨,6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多少这样的身影……一个喇叭、一本值守台账,一枚红袖章,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互不相识,但有着共同的身份——中共党员。
    同戈站的路上,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的,拿着大喇叭,用嘶哽的声音挨家挨户的喊着做核酸;孟封村的路上,操着一口地道乡音的大叔,用自己的嗓门大喊,“快些”!“外路家(外地人)也得出来做核酸……”,宁静的巷道上回音阵阵,那一行三人被衬托得格外孤独,却又毅然坚挺!尽管声音有点刺耳,但殊不知有时候嗓门大既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对每一个人健康的负责。
  “静”之城,守望相助,同心协力
  4月16日晚上十一点,清徐县城南农贸市场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依旧在岗,虽然疲惫但又格外高兴——我们的邻居来了!为缓解我县物资供给压力,晋源区委、区政府星夜驰援我县。小店、万柏林……兄弟县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防护服、医用口罩、采样管到面包、卤蛋、火腿肠,从抗疫物资到生活日常,兄弟县区细致入微的深情厚谊,贴心又温暖。
  空旷的大街上,零星的出租车在路上行驶,他们还在拉“客”!但他们拉的“客人”是特殊时期的特别客人——核酸检测样本,他们化身“摆渡人”,来往穿梭省城县城,毫无怨言,用他们口中“微不足道”的力量,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金鹰战狼救援队一行400余人,24小时驻扎农贸市场,帮助搬运抗疫物资,面对采访的镜头,他们紧张的话都说不完整,只是零星的表达出他们想法,“什么也不求,只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他们中的好多人可能没经历过什么大场面,甚至文化水平也有限,但用最朴实的行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良隆村便民服务群,“为支援我村的古交公安点赞”的信息不停滚动,这是良隆村民用信息接龙方式表达着他们对兄弟市帮扶的衷心感谢,4月17日凌晨,古交市和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艾润林带领3名队员入住集义乡良隆村,与村两委组成联合工作组,开展工作。入驻当日,他们将自己的心意——1400元,交到良隆村党支部书记手中;24小时值班,熬红眼,喊哑嗓,但他们不言苦累,严守“门关”,真心守护。他们是暖流,冲击着疫情的“严寒”,暖进了民众的心窝。
  连续工作16小时以上的志愿者,孟封镇西营村村民郭碧婷,大二的志愿者杨婷,四位“挺儿”战“疫”的孕妈,从早忙碌到晚的美特好员工郭鹏凌……她们绽放着青春力量,展现着女性刚强,散发着母性光芒。这样感人的事件还有好多好多,他们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力量虽小,但聚薪成火、聚沙成塔,绽放光芒。
  “静”之城,白衣战士执甲逆行
  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迅速出动,开赴一线,他们白衣为袍,奋然逆行,奔波城乡之间,诠释佑护生命的责任和担当,践行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
  一辆简单的电动小三轮拉着采样所需的各项物品,驱车、登记、采样等一行几人,挨家挨户进行采样;这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支援清徐的一支小分队,在清徐疫情发生后,他们迅速行动,一行人分散于清徐乡镇各处进行核酸采样。“我在!疫情不退,我不退,清徐加油!太原加油!”这是山西省人民医院文娟霞在面对采访时说的话,采访过程中,我还得知她曾经支援过武汉,当采访结束,她举起拳头,眼神微眯,喊出加油时那一刻的状态在我脑海中久久徘徊,无法散去,那一刻有希望和力量的光芒在闪烁。
  同戈站的一个小区里,清徐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两名医护工作者,腰缠臃肿的医疗废物垃圾袋,挨家挨户上门做核酸,因为工作量大,所以做完后她们走得很快,远远看去,缠在腰间的金色袋子,好似要飘起来一样,衬出了一点飒气,我觉得那是不惧危险,深入一线的精神散发出来的。
  4月13日夜晚,在河东开展核酸检测的命令发布后,医护人员紧急行动,在核酸集中采样点,依稀可以听到“啊”!“张口”,“好了”等声音,医护人员温柔的劝导让队伍中一些紧张的百姓心情略微平静。一段时间过去了,她们累了,防护服捂得他们难受,但他们的手却一刻也没停,依然继续着,茫茫黑夜,灯光照耀下,白色的防护服散发着点点光芒,对抗着“疫”夜。
  夜深了!队伍还很长,但他们只是向后望了望,继续工作……
  县医院检验科,一群“侦察兵”正在巡查领地,搜索入侵的“敌人”,他们是检验科工作人员,和侦察兵一样,“精准”、“迅速”是对他们工作的要求,疫情爆发后,我县一轮又一轮的全员核酸检测密集展开,检测任务激增,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苦,24小时轮班工作,与时间赛跑,三级防护、超负荷运转,“憋闷”、“缺水”、“憋尿”,但面对病毒他们向铠甲勇士毅然前行,12000余管核酸样本,100%正确率,他们用有效的报告和有力的数据保障着全县人民的安全。
  “静”之城,百姓用“安静”换“疫静”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静”是快速遏制传播的有效力量。
  从来没有一刻像此刻这样让我感受“静”的力量,路口、村庄、小区的卡口上,除几顶蓝色的帐篷,红色的党旗、标志牌,几名值守人员外,几乎没有任何人员流动,“人不出户,车不上路”成了瞬间流行的生活节奏;无人机起飞空中,看到的只是整洁的街道和路口小区零散的防疫工作人员,大街上空旷无人,拍到的只是疫情期间暂停营业等字样,广大商户经营者纷纷“闭店”、“歇业”以实际行动为防疫工作贡献力量,这场疫情下,他们“静”在家中,与我们共克时艰。
  毛笔是养心的好工具,居住在中隐澜湾被隔离在家的90后女孩,用毛笔在玻璃上写下“山河无恙,山西加油!太原加油!清徐加油!”为一线人员加油,表达向往自由心情的同时,也更让一些长期居家渐渐躁动的人找到让灵魂充满了安静的方法。
  疫情期间,有太多的感动和温暖出现在眼前,让这座城更有温度,让这座城抗击疫情更有信心。
  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的坎,让我们静待疫霾散去,清风徐来,一起吹东湖晚风,品葡萄甘甜,享陈醋芳香,赏美丽清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