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伴同庚、同窗、同职业,在忙忙碌碌的一生中配合默契,顺风顺水,幸福美满。
回想我们在一个班里读中师的那几年,我们一起聆听老师讲课,课后愉快地完成作业,课余时间便一起参加学校或校外的合唱团活动。她的声音圆润宽厚、清纯亮丽,深得同学们的喜爱与敬重。我是学校唯一的手风琴和钢琴手,每当她领唱或独唱时,我便全神贯注地随着悠扬的歌声,奏响了优美的旋律,热烈的掌声便在我们的礼堂里响起。每当她在周末晚会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时,她那飘扬至膝下、油光发亮的发辫上的黄色蝴蝶结,犹如两只上下翻飞的蝴蝶,闪亮在鲜艳而飘拂的裙裾间,真令人陶醉不已。我的手指不停地在键盘上滑动,琴声随着她的身影舞动,我们心神合一天衣无缝,为同学们奉献出一支支的舞蹈,为我们的周末点亮了快乐的华灯。
1958年,我们毕业了,分配在省内的一座城市工作,而且又都担任语文教师。每当夜幕降临之时,我们回到温馨的家里,在晶莹的灯光下钻研教材,将一篇篇新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与语文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认真地抄写在教案里,将祖国灿烂的语文知识灌输给年青的一代学子。当时正逢“大跃进时代”,男教师都去或修建水库或大炼钢铁去了,身体孱弱的她,承担起两个教学班的任务来。那是一所市属重点中学,每个教学班都有六十多名学生,每周必须写出一篇作文来。这批改学生作文的重任,令爱妻难以承受,她自己给自己铁定每天必须批改二十本。那时,白天进行以电化教学为主要内容的,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没有备课和批改作文的时间,只好安排在晚上。我便尽力多承担家务劳动,给她尽量腾出时间,助力完成备课与批改作文。有时工作完成了,天也大亮了,我们洗一把脸继续去上班。在沉重的工作中,虽然感到十分疲累,但想到我们是将壮丽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时,心中仍然充满了快乐。
我们结婚了,不久便生育了自己的女儿。又由于父母生活在农村,没有经济收入,我们便感觉到经济上有了压力。怎么办?我们制定了勤俭节约的计划,首先要满足父母生活的需求,继而完成抚养女儿的重任。我们自己必须节衣缩食,书写快乐人生。我记得有一年爱妻发现我的脚受冻了,便提议要为我做一双棉鞋。对于从来没有制作过鞋的人来说,谈何容易。爱妻从房东大娘处寻觅来鞋样,买好布料之后便开始了制作棉鞋的工程。我们买好了潞安麻皮,向房东大娘学习在腿上搓绳子的办法。于是,在周末的夜晚,放弃了看电影、参加舞会等文化活动,我们相对而坐,用麻皮搓起了纳鞋底的麻绳来,一条条光滑而纤细的麻绳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继而,我们又将破旧的衣物拆开,在做饭的案板背面,用稀稀的浆糊打出片片布褙来。经过一番裁剪后,爱妻夜以继日地终于纳好了鞋底,做好了鞋帮,缝绱出一双“42号”的大棉鞋来。这种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家风,一直延续了一生,书写出篇篇值得骄傲的家风建设文章来。
1966年,我们为照顾农村的父母,向组织申请调回家乡工作,从此,每逢周末,我们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驮上自己的孩子,从县城回到家里,与父母团聚。每当周末的傍晚,年迈的父亲便将我们的住房清扫干净,将宽阔的火炕烧得温暖舒适,高兴地等待我们归来。我们带着城市的供应粮、油、以及节日调济的副食品,一起奉献给自己的双亲。我们孝敬父母,心照不宣不忘初心,书写一曲曲爱的赞歌。每当我们唱起《常回家看看》的歌曲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我们心意默契,快乐地将我们的财力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我们的孙辈。我们的女儿女婿们,也像我们当年一样,每逢周末来到我们身边,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全家人勤奋工作,勤俭持家,至诚至善,爱国敬业,快乐地生活着。唯有一个心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各尽所能地做出应有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