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醋都*文苑总第3801期 >2022-03-09编印

二谒杜甫草堂
刊发日期:2022-03-09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同样适用杜甫草堂。与四川境内或华丽、或威严的宫殿古刹相比,杜甫草堂在建筑上,并没有多少优势。但因这草堂里曾经住过的人,和他曾写下的诗篇,它足以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文古迹众多的成都市,除了“武侯祠”,就数这“杜甫草堂”最能牵动人心。每一个到此参观的游客,总能从这里感应到“诗圣”的光辉人格,并体验出谁才是这“诗的国度”中最可模仿,却又无法超越的天才。我很喜欢杜甫的诗,也推崇其人。为了瞻仰这位贤人,我曾于1991年5月,与县人大的同事们到成都时,参观过杜甫草堂,并写出了《杜甫草堂赏楹联》等文章。事隔28年后的2020年3月,我与家人又到四川旅游,虽然旅行社行程中无这个景点,但返程的当天上午是自由活动,我于是领着老伴与孙女,打出租车,再次拜谒了杜甫草堂,了却了心头的夙愿。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据史书记载: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公元712年生于巩县,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享年59岁。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才华横溢,但不得志。759年12月,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先借住在离西郊浣花溪畔不远的一座古寺里。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这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杜甫在成都草堂实际居住了3年零9个月,当时严武在四川任节度使,杜甫被任命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此处蓊蓊郁郁,古树参天,流水蜿蜒,小桥横卧,好一派田园风光!和被战乱蹂躏的长安、洛阳相比,成都的浣花溪不啻是一个世外桃源。在此他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创作了247首诗篇。765年5月,推荐他的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不得不同家人离开成都,乘船东下,想北归洛阳,没有成行。因长期在外飘泊,以小船为家,贫病交加,770年冬,病死在湘江的破船上。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也就逐渐破败荒废。130多年后的五代时,诗人韦庄就任前蜀宰相,来此凭吊,见到的只是草堂遗址,于是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扩建,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又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今日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已成为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粼粼的小河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跨过石桥,眼前的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的建筑。墙上有叶剑英元帅于1960年3月所撰书的“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的楹联。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过厅式建筑,也是主体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但器宇轩昂,恢宏而古雅。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厅堂中央,陈列着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铜像面容清瘦,目光深沉,把诗人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满腔愁肠,表现得淋漓尽致。铜像两侧是朱德撰写得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东西两侧的墙上,悬挂着陈毅元帅和文学巨匠郭沫若写的楹联。
  穿过柴门,我们来到工部祠。因杜甫在成都时,当过小官员,人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正中设有杜甫神龛,两侧分别是南宋诗人陆游和北宋诗人黄庭坚,故又称“三贤堂”。殿内还存有两通明、清两代杜甫石刻像。沿着小路向东北行,但见竹林丛中,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农居建筑,这便是1997年重建的茅屋故居。篱笆墙,茅草顶呈“一”字型,居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从茅屋出来向南,过一座小木桥,便看到了少陵碑亭。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竖有一大石碑,镌刻“少陵草堂”4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雍正皇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所书。何以叫“少陵草堂”呢?因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此景点是该馆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人们常常将其作为茅屋的象征。
  杜甫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心中铭记杜甫。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大雅堂、花径、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唐代遗址陈列馆、万佛楼、梅园、一览亭等。杜甫一生念念不忘满目疮痍的国家,以及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这种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文人。如今的杜甫草堂,收藏着很多后代文人的珍贵书画。它早已成为一个不断被充实的“杜甫纪念馆”,在一片温柔静谧的清幽中,娓娓诉说着一代文豪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