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我们俗称老虎,是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型动物,十二生肖排第三位,2022壬寅年正当值,去年写过了《牛年话牛》,今年不妨来说道说道虎。
百兽之王
虎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由大猫家族的一支演化而来。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的龙担虎,生存于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身体强壮有力,体长约2-3米,体重约100-300千克,它们通常单独活动,无固定巢穴,多于黄昏至夜间在山林间游荡寻食,白天潜伏休息。虎最精良的武器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在亚洲地区没有天敌,是绝对的“百兽之王”。
虎属于趾行动物,足下柔软的肉垫,削弱了走动时的声响,能使它们悄然靠近猎物而不被发现。
虎的分布区域曾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不同气候带,20世纪初期,全世界野生虎的数量大约有10万只。作为纵横大自然的顶级捕食者,其野生种群和繁衍生息,离不开原生态的茫茫荒野丛林以及各类食草动物的相生相伴,近百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人类无节制的盗猎捕杀,全球野生虎数量锐减,物种存续日趋危殆。目前虎主要分布于中国、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俄罗斯、泰国等国,9个虎亚种只剩6个: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华南虎、苏门答腊虎、马来亚虎和印支虎。更令人痛惜的是,华南虎作为我国独有的虎亚种,在野外已有数十年难觅踪迹。西伯利亚虎即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猫科亚种。雄性东北虎体长约3米,体重约350千克,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和“万兽之王”的美誉。
孟加拉虎又名印度虎,体型仅次于西伯利亚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虎亚种。野生白虎已灭绝,据说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里共饲养300余只。雪虎,孟加拉虎的又一变异个体,全身白色,有淡淡的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白虎少得多。
金虎,也是孟加拉虎的变异个体,全身金黄色,有黑色斑纹,野生已灭绝,数量比雪虎更加稀少。
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掠食者,虎的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后果也危害到了人类。于是人类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虎。1989年,虎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0年将每年的7月29日设为“全球老虎日”,并通过保护虎及其猎物和栖息地、根除非法虎贸易、提高政治意愿、承诺和资金保障,使野生虎数量倍增。2021年建立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我们期待王者归来。
中华神兽
自远古时代,在与自然相处中,中华先民们就已经认识了虎这一体型庞大、皮毛华丽、雄健威猛的自然界王者,对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将其作为图腾与族徽。
殷商时期,“虎”字出现在了甲骨文中,是个典型的象形字。人们将虎的形象作于礼器上,以借助虎的力量与上天沟通。著名的后母戊鼎双耳外侧便饰有浮雕式双耳食人首纹。如虎耳虎形扁足铜圆鼎复制件,商朝礼器,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远看两只小虎蜷曲着各卧于一鼎耳上,一幅萌态,叫人不免担心稍一打盹难免会掉下来。走近了看,却是凸目吊睛,双耳耸立,虎口微张,利齿显露,尾部上卷,原也不是什么萌宠。鼎足为三支扁足,用圆雕式变体虎形来表现,与鼎耳双虎呼应,创意独特。
与虎耳虎形扁足铜圆鼎同时出土的其它鼎的鼎耳上,均装饰一卧虎,这表明如此虎装饰的青铜鼎曾在江西盛行,是典型的江西地方青铜文化特征。还有大家所熟知的伏鸟双尾青铜虎,都表现了当地独特的虎崇拜,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江西便是甲骨文中记载的神秘王国——虎方国。
古代帝王将相还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龙为君,虎为将,自古以来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赐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水浒传》中有不少梁山好汉绰号中都带“虎”: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青眼虎李云、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笑面虎朱富、中箭虎丁得孙、打虎将李忠。人们塑虎为器的目的,就是借虎的威仪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此象征政治权力。
我国古代兵符多制成虎形,虎符作为中国历史上调兵遣将的凭证起源很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虎符已经使用。錞于为盛行于东周和汉代的青铜军乐器,多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錞于形如筒,顶有钮可悬挂,钮常作虎形,象征着战事无往不利。
人们也用虎装饰兵器,以喻示将士们威猛如虎。人们还将白虎与青龙、朱雀、玄武推诩为“四神”,在天上四方的星空各守岗位,保护天地秩序和谐。白虎在四神中是主管西方的神灵。
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开始用十二生肖纪年,虎作为瑞兽位列第三席。生肖文化自源起之时,便被视为人们祈求富足平安、岁月长久的象征,人们还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份和时刻与对应的生肖属相的习性相似,所以,虎宝宝们被寄寓了虎头虎脑、虎背熊腰、生龙活虎、虎虎生威的厚望。
虎勇猛、威武,作为百兽之长,人们赋予其祛邪、避灾、祈福及惩恶扬善、战无不胜、发财致富、延年益寿等多种神力,它是战神、财神、门神、自然神。我们当地就有端午节在门上贴黑牛儿老虎的习俗,人们认为五月是恶五月,端午是恶日,将黑牛儿老虎印在黄纸上贴在门口,可以驱五毒、除鬼怪。
人间灵物
虎,从自然界中经千百万年演化而来,又经人类几千年惧怕、崇拜、神化,它的形象,或威风凛凛,或萌态可掬,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再到唐宋明清的瓷器、书画都有它的存在。
人们将虎的形象运用在生活器物上,用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器物,虽然为生活用品,但做工精致,装饰美观,称其为艺术品也不为过。
人们还将虎的形象用在孩子的饰物和用具上,他们相信虎能保佑孩子们茁壮成长,趋吉避凶,平安健康。那些威猛无比的老虎在孩子身上换了一种面貌,或可爱,或憨厚,或调皮,色彩斑斓,童趣盎然。
在绘画、剪纸、皮影、刺绣、瓷器、雕塑等艺术中也都有虎的形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身王者之气的虎,是历代中国画家竞相追求表现的对象,张善孖、刘继卣、冯大中等都是画虎名家。
虎的形象还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传说故事和佛教故事中,比如妇孺皆知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李逵杀虎救母的故事,再比如李广射虎、杨香搤虎救亲、包海弃弟遇虎以及佛经中舍身饲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人们还创造了许许多多包含“虎”字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生龙活虎,卧虎藏龙,如虎添翼,虎视眈眈,虎头蛇尾,虎口拔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山不容二虎,虎毒不食子,九牛二虎之力,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等等。
千百年来,人们素仰虎威猛神武的气势、百折不挠的精神、强健骠悍的体魄,将其视为象征勇气、力量、财富的瑞兽,虎的灵性与活力,早已融汇在中华文化强健的生命里。
最后分享一件周代晋国青铜器——晋侯牛虎匜,一器之上牛虎共存,一前一后,牛尾虎头,牛去虎来。
值此虎年新春,愿虎神驱疫辟邪,守护人间,祝愿各位虎年行虎运,如虎添翼,虎虎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