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一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清徐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以非常之力成就非常之功,锚定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目标不放松,争分夺秒、大干快上,第一场战役“七大仗”取得良好战果,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路领跑,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坚决扛起南白石河污染问题整改政治责任,动真碰硬、标本兼治,以整改成效回应群众关切。这一年,我们以非常之策克服非常之难,乌马河、象峪河出现严峻汛情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闻“汛”而动、逆“水”而行,连夜转移11个村群众1.5万人次,近5万名受灾群众无一伤亡,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建美好新家园,彰显了家国情怀,汇聚了人间大爱。全县各级各部门顾全大局、担当尽责,广大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共克时艰,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时代答卷,这是我们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创先争优,综合实力快速跃升
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领跑全市
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13项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6.1亿元,总量净增超百亿元,与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均领跑全市,呈现强劲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荣获国家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省级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等国家级、省级荣誉13项。清徐经济开发区荣获全国县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科创中国”山西试点园区等荣誉。清徐从“关注度较高”到“美誉度走高”,交出了优异答卷。
多措并举,三次产业协同提质
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
新增设施蔬菜1879亩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25亿元
开发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4.8%
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19.2%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精一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新增设施蔬菜1879亩,圆满完成稳粮保供任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25亿元。高标准承办全省设施农业生产暨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等活动,成功入选国家现代农业(鲜食葡萄)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基地。做强二产。碳纤维及中试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高纯氢、针状焦、甲醇联产合成氨等项目建成投产,绿色循环产业链加速形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整体实现投产达效。开发区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97.8亿元,同比增长84.8%。全面实施食醋“1816”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产品系列化、布局链条化、企业集群化。“中国醋都-清徐”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正式授牌。做活三产。深入开展“游山西读历史看清徐”活动,成功举办第24届葡萄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137.7万人次。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3亿元,同比增长19.2%,孟封镇荣获全省农村电商强镇称号。东湖大酒店、奥特莱斯、欢乐水岸金街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建商品房网签备案6610套。县域发展势能加速释放,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系统治理,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
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802户
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871辆
全县单位GDP能耗可实现全年下降4.28%的目标
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市第2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诚践行“两山”理论,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坚持治山增绿。“创森”造林2.15万亩,通道绿化83.9万平方米,建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绿色驿站4个,完成8个煤矿4个排矸场煤矸石治理,麦地掌煤矿通过省级绿色矿山验收,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坚持治气降碳。有序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美锦、梗阳、亚鑫干熄焦装置建成投用,锅炉低氮及清洁能源改造全部完成,为实施环保设施提标改造的13家企业奖补3550万元。完成煤改电、煤改气2802户,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871辆。全县单位GDP能耗可实现全年下降4.28%的目标,空气质量改善率全市第2。坚持治水减污。强化源头、路径、终端治理,系统实施南白石河流域“一河两渠”水污染治理,沿线7个村庄截污纳管主、支管网铺设完成,泓博、东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同步新(改、扩)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清徐段项目完成工程量的60%,汾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生态环境逐步走上良性治理轨道。
革故鼎新,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事业单位总数减少39%
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余户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结事项群众满意度全市第1
引进高层次人才17名,发放“服务绿卡”194张
对标一流、敢闯敢试,大力培育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加大机构撤并整合力度,新设醋产业发展和研究中心、通航产业发展中心,事业单位总数减少39%。加快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9大综合执法领域完成“局队合一”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向50家企业发放首批“惠商证”,94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四级四同”,423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出让“标准地”2271亩。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万余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结事项群众满意度全市第1。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淀粉基电容炭、煤系针状焦等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突破。成功培育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小升规”企业26家。构筑人才发展高地。邀请工程院院士陈坚团队指导紫林醋业提升酿造工艺,引进高层次人才17名,发放“服务绿卡”194张,启动建设智创产业园及人才公寓,优环境、聚人才、促发展的氛围愈发浓厚。
强基固本,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新增市政道路16.4公里
建成“四好农村路”50公里
新建5G基站238个
县域公交实现免费乘坐
改造农村户厕3500座
绿化村庄60个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城乡品质在建管并重中持续优化。路网体系加密完善。全年新增市政道路16.4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50公里,汾河(清徐)大桥、同杨路、榆古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育青路、平泉路、西关大街北延、徐沟西大街西延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路网不断延伸。城市形象加速蝶变。实施棚户区改造41个,启动通湖路老旧片区改造。完成建筑立面改造8万平方米,加装既有住宅电梯5部。新建5G基站238个,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10处、锁柱桩位404个。县域公交实现免费乘坐。乡村面貌加快改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铁腕打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改造农村户厕3500座,绿化村庄60个,建成农村景观小游园16个。完成19个村饮水安全工程。西怀远村、杨房村入选“山西美丽休闲乡村”,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心系群众,民生保障日益增强
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02%以下
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
建成标准化卫生室6个
健身活动站点和国民体质监测站202个
“两病”门诊报销起付标准降低50%
分级分类完成697户受损农房修缮重建工作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年初县政府承诺的11项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全年投入29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惠民政策,全民技能提升培训3219人,城镇新增就业37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3.02%以下。教育事业不断进步。落实“双减”政策,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项目。撤并中小学校(教学点)17所,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完成15所中小学食堂改造,启动55所学校厕所改造。医疗服务持续优化。签约引进省针灸医院,启动智慧医疗信息化工程,完成县医院设施升级改造,建成标准化卫生室6个,全科诊疗科目实现全覆盖。文体事业繁荣兴盛。圆满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老陈醋技艺等8项非遗项目列入市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建成社会足球场2个、健身步道10公里、健身活动站点和国民体质监测站202个。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两病”门诊报销起付标准降低50%。累计发放各类补贴、救助、供养金等6968万元,临时救助5368人,为全县9808名残疾人参保意外伤害保险,为1609名特殊困难人群发放“爱心奶”。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政策。西城、东于社区食堂投入使用。灾后重建扎实推进。抢收秋粮15万亩,全面恢复受灾区域生产生活设施,分级分类完成697户受损农房修缮重建工作,8条受损道路恢复贯通,全力保障受灾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全面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和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组建完成“五合一”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开发区安全专班。圆满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