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3780期 >2022-01-14编印

三盼赶年集
刊发日期:2022-01-14 阅读次数: 作者:刘爱喜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三盼家住寺家坪,村子不大,人口不多,就十几户人家,距离清源县城有三十多里路。解放前,三盼从未去过县城,经常缠着妈妈,让她带自己去县城看一看,妈妈说,咱们离县城太远,去不了。
  1950年,十来岁的三盼终于在春节前夕,央求妈妈答应带他和姐姐盼弟,一起去清源县城置办点年货。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三盼就早早起床,催促妈妈早点走,妈妈把几个月积攒下来的鸡蛋装在篮子里,母子三人梳了头洗把脸出门就往县城走。
  寺家坪村是在山区,没有一条平路可走。只有在冬天,沙滩里才有羊群走出来的小路可以顺着走。有时路就断了,还得顺着河滩往前走。如果是夏天,沟里一发洪水,路就更没有了,三盼这是第一次出远门,要到热闹的县城看一看,一直不停地朝前跑。
  妈妈和姐姐在后边一直喊:“三盼慢点跑,小心摔倒。”三盼还是满不在乎地回答:“妈妈没事。”回头时没有看前边的路,一脚踏空,摔了个大跟头,姐姐赶过来连忙扶起三盼,拍了拍三盼身上的土,忙问:“摔着了没有?”三盼把脸一翻,得意地说:“姐姐,没事儿,我又不是八十岁的老头,摔一跤它能把我怎么样!”
  妈妈笑着说:“三盼有骨气,长大是个硬汉子。还是不要跑得太快,县城很快就到了。”
  母子三人有说有笑也加快了脚步,一直往前赶,从寺家坪到县城虽然没有一条好路走,但一直都是下坡路,走起来不太费劲,再加上母子三人一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走出了白石沟。三盼站在沟儿一看,地面是那么宽大,前面根本看不到山,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脚下的路也又长又宽,走起来不用低头看路了,脚也不用抬得太高了,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多了,人们身上穿的衣服也更加鲜亮了。
  三盼第一次见到如此景象,别提有多开心。不知不觉间,母子仨就来到清源镇最热闹的地方,西门坡菜市街。
  走到菜市街,妈妈把姐姐和三盼叫过来叮嘱道:“你们进城不要多说话,跟在妈妈后边,不要让城里人笑话咱是‘山汉进城,没有见过电灯’。三盼和姐姐异口同声道:“不乱跑,不多说话,跟在妈妈身后,听妈妈安排。”
  进得西门坡菜市街,三盼从来没见过集市这么热闹的场面,不由的东瞅西看,看到啥也稀奇,一不注意就和街上的行人撞个满怀,被撞的行人回过头来骂道:“哪来的野小子,走路也不看前面。”
  这时妈妈拉着三盼说:“叫你跟在娘后头,你就是不听,招骂了吧。”走了一段,妈妈想找个地方把篮子里的鸡蛋卖掉换些钱好置办年货,就选了空闲的地方,把鸡蛋篮子往前边一放,自己站在篮子后边,红着脸,试探性地低声吆喝一声,又转回头来用手捂住嘴,笑一笑。姐姐在一旁也咧着嘴笑。
  三盼看着妈妈害羞的样子就大声吆喝起来:“新鲜的山鸡蛋,5分钱一个,快来买吧!”
  妈妈拍着三盼的脑袋,高兴地说:“还是男孩子有出息,大声喊吧!”不一会,篮子里的鸡蛋就卖掉一大半,后来任凭三盼大声吆喝也没有人来买鸡蛋了。
  眼看时间不早,三盼的肚子也饿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三盼问妈妈:“这是什么饭的香味,我就从来没有闻到过。”
  妈妈顺着风向一看,只见有一位炒灌肠的老人,正在忙乎着炒灌肠。妈妈说:“这就是西门坡有名的‘十一只的炒灌肠’,妈妈我也没有吃过。”
  三盼拉着妈妈的手说:“咱过去看一看”。
  妈妈提起没卖完的鸡蛋篮子,领着三盼和姐姐来到老人炒灌肠的摊位前,不由自主地说:“真香!真香!”
  炒灌肠的老人回过头来,对着三盼和妈妈看一眼说:“想吃就给你们炒。”妈妈急忙说:“我们不吃,没有带钱。”三盼想吃灌肠心切,就和妈妈说:“咱们不是有鸡蛋和卖鸡蛋的……”钱字还没有说出口,妈妈就接着说:“小孩子,不要多嘴”。
  母子俩的对话,炒灌肠的老人早就听出其中原委,接着对妈妈说:“小孩子想吃一碗灌肠不要舍不得,你们不是县城里的人,来一趟县城不容易,没有带钱给三颗鸡蛋,我就照顾孩子给炒一碗,也让孩子尝一尝,我十一只老汉灌肠好不好,你说呢!”
  妈妈听老人这么一说,也没再推辞了,就说:“那就炒一碗,你姐弟俩分着吃吧”。三盼听见妈妈要给他炒灌肠吃,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炒灌肠老汉连忙掀开盖在柳条篮上的白布,从里面拿出两片灌肠,右手用不太锋利的小刀,把灌肠切成小块放在碗里一看,碗里的灌肠不多。心想:“村里人穷,也不经常来县城,老嫂子领着俩孩子也舍不得给一人炒一碗,顿时产生爱怜之心,就又拿出一片灌肠加在碗里。”心想:“我的生意图个吉利,我也多个善心,让俩孩子多吃一口吧!”
  这时正是火旺油热,灌肠一下倒在炒瓢里发出吱吱的响声,灌肠老人手脚麻利地打开各种调料,按顺序一一加好,灌肠在炒瓢里上下翻腾,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香味,把三盼和姐姐看得目瞪口呆。只三下两下,一碗热腾腾的灌肠出锅了。灌肠老汉双手把炒好的灌肠递在三盼手里,说:“慢慢吃吧,有点烫。”
  三盼笑着说:“知道、知道,我早就有过吃面糊糊烫嘴的经历,我还能不小心。”三盼端过灌肠自己就先吃起来。
  妈妈看见说:“让你姐姐也吃一口。”三盼用筷子夹起一块灌肠要让姐姐吃,不小心一下就掉在地上。
  灌肠老汉看着三盼的吃相真好笑,就说:“来,我给你们分开吧!”顺手拿起一只空碗,把一碗灌肠分为两碗。”
  三盼着急地说:“把多的那碗给我”。
  老汉笑着说:“都差不多,你们慢慢吃,可别再掉地上。”
  三盼和姐姐一人半碗,不知不觉的就吃完了,那味道可真是香。
  妈妈拿出篮子里的三颗鸡蛋给了老汉,打个招呼走开了。
  忽听到前面有叫卖声,走近前一看,有位中年妇女站在割糕摊前,手里拿着竹板,边打竹板边吆喝,像是个说快板的,口中念念有词:“快来看,快来瞧,‘锁好儿’的割糕实在好,寿阳的黄米面,临县的大红枣,再加上‘锁好儿’的割糕手艺好。不吃不知道,一吃我的热割糕,保证你的鼾水能把你的肚子填个饱。走过的,路过的,可惜的是错过的,错过我的割糕摊,你要后悔一辈子。”中年妇女一边喊,一边笑,把周围路过的人也引得哄堂大笑。
  母子三人走到割糕摊前,中年妇女停下吆喝,问到:“来一块割糕可好吃哩!”顺手切下手指大小的一小块割糕。三盼刚要伸手去接,妈妈急忙拉回了三盼伸出去的小手说:“咱们不吃。”
  中年妇女把手中的一小块割糕往案板上一摔,回过头去又开始吆喝了,妈妈用冷眼看了一下中年妇女,催促孩子们走开。
  母子三人离开割糕摊前又往前走,听见前面有吵闹声,也不敢靠前,就在远处观望。只见一个年轻人胳膊上穿着白袖套,腰上围着白围裙,一手抓着一个老人的衣领口说:“你这个骗子,骗吃老我五个油糕,赶快还我油糕钱!”
  有人问这是怎么回事,年轻人说:“这个老汉是骗子,他说是我的炸油糕太费油,他有省油的好办法,我就让他吃了我的五个油糕想学一学他省油的好办法。”
  不料他说:“你应该卖素糕,素糕省油不用炸,你没听说过省油吃素糕。我一听说这纯粹是戏弄人,你们大家说可恨不可恨?”周边的人听了都说:“老汉不该戏弄人,不该白吃人家的油糕。”老汉也低头不语。
  妈妈低下头来告诉三盼姐弟俩:“做人不能撒谎骗人,你们可不敢学这一种坏习惯。”
  这时,妈妈带他们走进一家棉布店,想给女儿买几尺花布,做件棉袄过年。布店里,一位头戴瓜皮帽、眼戴老花镜、上身穿一件小马褂的老人,把鼻梁上的老花镜往鼻尖上按了按,起身迎接说:“快进来吧!想买些布,我们店里的棉布种类繁多,质地也好,花样也多种多样,颜色都鲜亮,你进我的店算是进对了,保证让你满意。”
  母子三人抬头一看,还真是满屋子四周都挂满着各种颜色的棉布,有青、有蓝、有白、有红、大花布、小花布琳琅满目,看的妈妈眼花缭乱,一时不知道选哪一种好。
  棉布店老板开口说:“大人做衣服,冬穿青,夏穿白,春秋两季木格灰,看你是要做哪个季节的衣服”。
  老板指着姐姐说:“十五六岁的大姑娘穿一件花衣服更好看。花衣穿在身,媒人踢塌门。”
  看看三盼男孩子就说:“现在全国都解放了,前几年时新的海昌蓝,已经过时了,小孩子穿个学生蓝,准备上学当个小学生就很好。”
  妈妈听了布店老板的介绍,越发拿不定主意,左挑右选也不知道该选那一块。最后选定一块花布说:“就这一块吧!”
  布店老板笑嘻嘻地说:“老嫂子真有眼光,这块布是进口布,质地好、颜色又好看,回去做件大棉袄又漂亮又好看,保证能穿好几年。”
  妈妈问:“多少钱一尺。”
  老板回答说:“3毛5一尺。”
  妈妈一听有点犹豫,老板见状忙改口说:“你要是真心买,就算你3毛一尺。再少就不行了。”“不能再少了”,妈妈说:“那就买5尺吧。”
  布店老板拿起长扁木尺一量就撕下来5尺,妈妈没有看清楚就说:“你给我再量一下我看看,”老板笑着说:“扁担量棉布尺寸在心里,少不了你的,做买卖价钱可以少,但尺寸不能少。”
  “大嫂,你就放心吧!”老板又搭讪说:“你还要哪一块,小孩子还没有选。”三盼插嘴说:“妈妈给我也选一块吧!”妈妈绷着脸对三盼说:“你要耍鞭炮,不能要棉布,你要再麻烦,就连鞭炮也不给你买了!”吓的三盼也不敢吭声了。老板把买好的花布用纸包好,递给了妈妈,妈妈也把卖鸡蛋的钱拿出来交给老板,双方打个招呼,走出棉布店。
  一出棉布店,三盼就催着妈妈给他买鞭炮。进得花炮店,店主人起身迎接,说:“买点短个个,快过年了,放一放短个个,图个吉利,家家都要准备。咱们店里的品种齐全,任意来选购吧!”三盼定睛一看,好家伙,柜台上摆放着那么多的各色各样丰富多彩的爆竹,从来没有见过,高兴坏了,就和妈妈说:“给我多买一点?”妈妈看了一下三盼也没有吭声,就问:“你家的小鞭炮多少钱一串?”店主回答说:“5毛钱一串。”妈妈问:“可不可以拆开卖?”店主一听,答非所问地说:“一串100响,点燃后响声又大,又好听。还是买一串好,一年才买一次,让孩子们也高兴高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带的钱不多,就先少买点吧。”三盼在旁边也着急地说:“妈妈你有卖了鸡蛋的钱。”妈妈这时有点尴尬,急忙解释说:“刚才不小心在街上把钱丢了,就剩下两毛钱,店主你就给我拿40根吧。”店主一听母子俩的对话,用同情的口气说:“你们山里人出门要小心,还能把卖鸡蛋钱给弄丢,两毛钱应该卖给你40根,我给多加10根吧。”
  三盼妈一听说自己是山里人,心里有点不痛快,可是人家店主又加10根鞭炮,心里很是矛盾,想了想就把两毛钱交给店主,又把篮子里的鸡蛋拿出一颗放在柜台上说:“我们山里人不占别人的便宜。”拿起鞭炮,提起篮子头也不回地走出店门。三盼在后边听见店主笑了一声说:“山里人真实在,实在的还有点倔。”
  出了炮店门,姐姐着急地问妈妈说:“咱们卖鸡蛋的钱是咋丢的,真可怕。”妈妈笑着说:“没有丢,妈妈从来没有丢过钱,妈妈只是撒个谎看把你们吓的。”小三盼接着说:“妈妈你不是不让我们说谎吗?”妈妈笑着说:“还不是你给逼的。”而后,母子三人又买了二斤醋,二斤盐,买了两张大红纸,请了一对灶王爷,年货就算购齐了。这时正是下午三点,母子三人就有说有笑往家返,直到天已漆黑,母子三人才总算是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