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太原市五一广场东北侧,山西大学堂旧址背后,有一条清幽静谧的老街——狄梁公街。沿该街北行不远,便是千年古禅崇善寺。前几年,与老伴张玉发在太原看外孙时,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我俩游览了此寺和文庙。崇善寺始建于唐代,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高皇后马氏,奏准建寺。在延寿寺的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8年,方告竣工。晋王赐额“崇善禅寺”,从此更名为崇善寺。
明代的崇善寺是按照标准宫殿式建筑风格修建的,占地245亩,南北长约550米,东西宽约250米。建有大殿6座,院落18座,殿阁楼台、亭堂廊庑近千间。沿中轴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在这庞大的建筑群中,最雄伟的是大雄宝殿,面宽9间,高约33米,四周围白石栏杆,屋顶装饰螭首等,被誉为“玉佛殿”。而金灵殿实为“无帝座的皇家祖庙”。在各大殿的左右,整齐排列着一系列小院落,各有花园点缀其间,庄重典雅与清幽秀丽兼备。这种格局,与北京故宫中轴线上的主殿,和东西六宫的布局极为相似。从寺内尚存的《崇善寺建筑全图》,可以领略到当年该建筑群的雄浑壮丽。它不仅外观富丽堂皇,更有一般寺庙所难以企及的历史渊源——既是佛教的一座禅寺,又是皇家的一座祖庙。所以,它享受着比一般寺庙更兴盛的香火,度过了一段最为鼎盛、辉煌的岁月。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5日午时,寺内突然起火。风助火势迅速蔓延,寺院前半部分顷刻化为灰烬……火扑灭后寺院一片狼藉,仅剩下有围墙相隔,而幸免于难的大悲殿。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的张之洞,奏请朝廷批准,在原崇善寺废墟上修建了太原文庙。自此,崇善寺劫后余生,只剩下大悲殿一组建筑,面积仅为原来的1/40。令人宽慰的是,尚可自成一体、延续香火。崇善寺留存建筑主要有照壁、山门、钟楼、东西厢房和主体建筑大悲殿,现为山西省佛教协会所在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山门前有蟠龙琉璃照壁,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系明代遗存。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顶,面阔3间,辟3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左右门分别额书“晋源神景”“宗唐遗址”。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古朴威猛,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代以前,崇善寺只是一座不大的寺院,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有说它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上匾额,有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
步入古朴的山门,沿着花间甬道,可达大悲殿。殿前设两个铜铸香炉,方形、圆形各一个,香火缭绕。重檐正中间悬“大悲殿”竖向匾额,殿门正上方挂“琅函宝相”横向匾额,此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两侧悬黑底鎏金字木质楹联:“千手千钵千华子,大悲大智大愿王。”大悲殿两侧为东西厢房,西侧厢房为二层式建筑,楼上供僧人居住、楼下设置客堂;东侧为新建的二层建筑,一层设置了伽蓝殿,里边供着关公塑像,两厢房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
寺院内有钟鼓楼。山门东侧,另有大钟楼,楼上悬挂着一口明·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高2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大钟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音洪亮,浑厚悠扬,全城可闻。大悲殿台基不高,但殿前月台很大。为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聪明的建筑师在月台两侧增添了两个仿明六角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分别与鼓楼、钟楼相对应。钟亭、鼓亭一律琉璃瓦盖顶,砖镶围栏,玲珑剔透,极有风致。院内还有明清、民国时期石碑11通,有树龄已达400多年的国槐数株。
寺内主体建筑大悲殿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部分修葺,至今大部分构件仍是洪武年间的原物。大悲殿通高20米,气势雄浑,形制苍古,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还要早29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殿面宽7间,进深4间,其上部为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具有一种庄严的美。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有板门,殿内设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屋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瑰丽壮观。
大悲殿劫后余生,又经历了现代战火,但它却保存着崇善寺的精华,价值连城的宝物。崇善寺有三宝:一为藏经,二为摹本壁画,三为菩萨塑像。藏经是它的第一宝。大悲殿内两侧,排列着几十个古色古香的藏经柜。据统计,寺内现存自北宋以来的各种刻印、手抄的经书总计3万余卷。其中包括宋版《鼓山藏》、《碛砂藏》、元版《普宁藏》和明版《南北藏》。让人震惊的是:明代净洁和尚蘸着自己的血,历时12年写成的60万字的《华严经》,为劫后仅余的孤本。还有一部泰山拓碑《金刚经》和部分道藏。这些珍贵的佛、道藏版本,都是难得的善本,不仅是中国木刻印刷史上早期的标本,而且是难得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佳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艺术、印刷技术和宗教历史的宝贵资料,历来为海内外的高僧、学者所青睐。
壁画临摹本是它的第二宝。在还没有照像和制版技术的古代,临摹复制是使历史上的名画流传后世的唯一手段。我们今天能够一睹大雄宝殿当年两旁长廊上的绘画风采,应感谢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摹本的先人。这两套绘画:一套是绘有84幅的《释迦世尊应化示迹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另一套是53幅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描绘了善财童子参拜诸佛学法的故事。这两套摹本,虽经500余年,但仍鲜艳如初,被人们称为“宝石画”。这些画不仅可使大家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为研究我国的绘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泥塑贴金菩萨立像是它的第三宝。大悲殿内供奉“三大士”造像,中间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三尊塑像高达8.3米,造型奇特,雕工细腻,面慈目善,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为明朝雕塑中的精品。尤其是正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全身金色,肩披绿巾,面相圆润俊秀,身姿秀美。千手千眼皆雕于背光处,正面看如出自肩臂,十分生动传神。大悲殿的这些珍藏,无论是在佛学界,还是在文物界、历史学界,均弥足珍贵,价值连城,赋予崇善寺独特的地位,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持久的魅力,同时也为这座古老的禅寺平添了几许神秘色彩。
苍劲而恢宏的崇善寺,历经火灾与战乱,劫后余生。大悲殿雄伟的身姿依然傲立在太原古城的闾巷中,正以它自己独特的魅力,迎接着日益增多的四方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