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清风*徐来总第3775期 >2021-12-31编印

尽孝不能等 百善孝为先
刊发日期:2021-12-31 阅读次数: 作者:王永安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深远而又复合化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说到孝道,我们必须要理解“孝敬”与“孝顺”的含义,一字之差,但含义有所区别。所谓“孝敬”,就是既孝养父母,又敬重父母,而不是一味的服从父母。所谓“孝顺”,就是儿女对父母有孝心,还要顺从,要听父母长辈的话,不违“父母之命”。二者的区别一个是偏重尊敬,一个是偏重顺从。子女对父母,我们不提倡无原则的服从,但要从内心做到不怠慢、不敷衍,有礼貌、有教养地对待父母。这样的“孝敬”,远比“孝顺”来得通情达理。
  骨肉不亲谁是亲,不敬父母敬何人。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都让人敬佩不已。如“烈火救母”的故事,2012年4月5日《河南商报》报道了“河南襄城县7岁女孩冲进大火救母,全身烧伤面积达84%,母亲烧伤68%”一事。结果遗憾的是,冲进火海救母的小萌娃和妈妈最终没能战胜伤病,双双离开了人世。还有“吸痰救母”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养子,1998年在养母病重时,曾有一次痰吐不出来,发生危险,病榻旁的养子立刻用嘴为其把痰吸出来,母亲得救了,他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赞扬。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陈毅探母”的故事。陈毅元帅公务繁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时,为母亲洗了尿裤,并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子欲养而亲不待,身前行孝不能等。父母存时多尽孝,莫留遗憾悔一生。孔子、孟子都提倡要对父母尽孝。到了近代,开始在舆论上,用“孝敬”逐步取代“孝顺”。如果用孝敬的观点讲,对待父母,敬为孝先,先有尊敬,才谈孝的问题。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当我们长大了就应该来回馈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对待父母不是儿女们给多少钱才叫孝敬,实际上孝敬的方式有很多。工作之余多陪陪父母是孝敬;出门在外,随时打电话报个平安也是孝敬;在外工作,回家带点礼物还是孝敬;有机会出去旅游,带父母散散心更是孝敬。这些实质性孝敬方式远比口头上的孝敬更为有效。生命很短暂,别给自己留遗憾。人在这世间,尽孝和行善是唯一不能等的两件事。所以趁还来得及,一定要择善而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孝道是孝敬父母,更是成就自己,中国人很看重“孝”,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身边会有真心待他的朋友。那么肯定地说,在父母身上体现“孝道”是理应如此之事。无论是在生前的“孝敬”与“孝顺”,还是在去世后的“祭奠”或“上坟”。既不能形成“生前不孝,死了干叫”的结局,也不能是在“祭奠”或“上坟”的问题上出现“人云亦云、盲目效仿”的状态。必要时还得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够独立思维,才能够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多年前,曾经在杂志上看过有“捐助孤寡”的事迹,报道称:“徐先生父母早亡,他很后悔父母生前没尽孝,便从1993年起拿出自己每月工资来给孤寡老人过生日、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个有孝心,但因父母走得早走得急,而又来不及尽孝的典型事例,事后他能用“捐助孤寡”的行动来弥补心里的愧疚和缺失,确实让人感动。因此,真正的孝敬,我认为应该是在父母健在时,就发自内心地对他们敬重而又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且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起。具体来讲:一是让他们吃好穿好生活好;二是不给他们“添堵”、“添乱”;三是想着法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增加幸福感。如果能把上述“三点”做到了,百年之后,就是父母去世了不哭不叫也是“孝子”。因为父母健在时对他们的关爱做到了尽心尽力,没有留下人生的遗憾。
  “春节祭祖,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按照传统习俗,春节后的第二天,人们称“大年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给岳父岳母拜年,民间称“迎婿日”,有的地方也有祭财神的习俗。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总有一些人由于对中国的“孝道”文化理解不深不透,对各地习俗的由来也并不了解,当地本来没有一年之内四次(包括大年初二)“上坟”的习俗,却盲目地效仿和“引进”了山西太谷以及清徐河东地区的一年之内四次“上坟”习俗。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许是一种单纯形式上的效仿;也许是对太谷当地流传的特有“历史故事”有所不知;也许是在父母生前感觉尽孝不足而给自己寻求弥补缺失的一种做法。其实不然,因为中华传统注重“慎终追远”是体现中国人民的一种孝文化。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生前不孝爹娘,死后疯狂烧香。至于父母去世后,在一年之内“上坟”几次为合适。我认为,应该按国家规定的“清明节”扫墓为妥。如果像山西太谷、清徐河东地区当地确有特殊习俗的,按习俗进行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在其他地区就是没有特殊习俗的,也不应生搬硬套、盲目效仿,因为不是“上坟”次数越多越孝。“烧纸无端引崇来,看看家鬼返为灾”(宋代·释梵琮)。怀念留在心底,何必总是哭泣。我们相信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让我们把“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