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生活总第3773期 >2021-12-27编印

晋言居老醋坊的神奇由来和历史(七)
刊发日期:2021-12-27 阅读次数: 作者:杨雨雷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晋言居”醋坊的发展与“杨房营”村名由来
  “杨素营”和“晋言居”的故事发展到这里,有必要提一提一些流传在现在杨房村民间老人们口头的传说,据老人们讲,过去的“羊坊口”或者“杨素营”村,村民姓氏家族组成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杨房村主要以“杨”姓为大姓,杨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当初的杨素营,主要姓氏由“李”姓和“张”姓组成,今天的杨房村自古有“九李十八张,同姓不一家”的传说,可是这样的说法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定义为李姓和张姓姓氏支流较多,同姓不一定同支。而照杨房村的民间传说,是说当初杨房村生活着九支李姓和十八支张姓,所以传说定义不一定准确。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太原、晋中是明初大移民的输出部分。在长达四十多年的人口输出中,杨素营的原住居民和历史迁入人口肯定有大的转变,至于一些转变过程,笔者收集了一些民间流传,查阅了部分书籍,然后还有个人的推理虚拟,不确定准确,就当个民间传说故事来定义吧!
  李东家是“杨素营”原住民,至于先人,可能出自上古东夷族首领皋陶,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舜帝在“羊坊口”临近“鹅池”村多少年,皋陶一直跟随。所以在这里附近留有后裔,是很自然的事。“李”姓在唐代被称为国姓,李氏更是遍布华夏。
  至于李东家“晋言居”醋坊的继承和“酿醯秘籍”古方的传承,据说出自春秋时期,李东家的祖上曾经为“醋姑姑”紫衣公主保护过秘籍,受醋姑姑亲自传授。也一并接管和继承了“晋言居”醋坊,传说是否属实,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了。但是传说一定有因,有这样的说法,一定有这样的来处,否则就没有传说的道理。
  得益于老三李东家老大杨素营村长的关系,老二杨钰落户于杨素营村,当然,也有杨钰本身为杨素营村所做的贡献,大也好,小也好,村民百姓是看得见的,所以他们对杨胥吏一家落户本村完全没有异议,理所当然地表示欢迎。
  村长老大年龄大了,大到无法再有发展了,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方面。于是杨钰把更多关心放在老三和他的“晋言居”。杨钰开始通过晋王朱棡的关系,把晋言居产的醋运进晋王府,经过全王府王孙公子,文官武将的品尝,一致道好!晋王朱棡又通过进贡途径,把“晋言居”老醋推荐入宫,这老醯一进金陵皇宫,可不得了,前宫后宫,娘娘嫔妃,皇儿皇孙,满朝文武大臣,无不咋舌称好!金陵地处南方,食醋一般都是江浙一带传统米醋,味淡且有涩苦,官员中多有北方人,用膳上常常味不对口,食之无味。一经晋言居老醋调配,马上食有其味,乐自心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享用,这班养尊处优的大臣们和只管享乐生活的后宫佳丽们已经习惯了晋言居老醋的味道,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的饮食,他们已经从舌根到肠胃都被晋言居老醋俘虏,如果一顿没有老醋,他们就一顿不吃饭。
  他们马上禀报皇上,把晋言居老醋列为御膳房专用醋,食膳就用“晋言居”。洪武大帝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对“晋言居”老醋喜欢得不得了,马上准奏,御封“晋言居”老醋为宫廷专用醋,即时进贡皇宫。
  什么是喜从天降,什么是鸿运临门,当有这种大运降临,一定要有大福之人接住,青年李东家是那种胆大福大命大的人,是那种能担当了重任的人,也是那种传说中的“大人物”,这样的大运降在他头顶,他没有利令智昏,也没有束手无策,而是选择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他完全信任二哥杨钰的智慧能力,也完全听从杨钰的出谋划策,加上大哥村长的德高望重,晋言居修仓储粮,扩展工舍,置办缸瓮,广招伙计,“晋言居”从此声名鹊起。
  正是:
  长江南北知名号,黄河东西闻醋香。
  君若有缘“晋言居”,始知百醯到源头。
  “晋言居”产量和名头盖过历史上传说的春秋“醯娘、醯姑姑”时代,远超隋朝越王杨素淳醯治病后的产醯旺期,空前仅有,这是个可以用辉煌描述的成就,知道的人祝愿“晋言居”越办越好!
  和青年得志的李东家不同的是杨钰多数时候属于那种辅助型的人才,而非挑大梁的一把手,这种性格属于个人遗传,也属于老天对你的塑造,非人力能为。看着三弟的事业如日中天,为避免“晋言居”风头过盛,杨钰多次规劝“满招损,谦受益”。李东家也频频接受。这种至诚至善的金玉良言很快得到回报。
  终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八年,鉴于“晋言居”醯坊的勤恳治酿,积良储善,也鉴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赐字匾,再者晋王朱棡上书恳请,皇恩浩荡,明太祖特御笔亲书“晋言居”御字一副,由皇宫制匾司刻制成匾,另命御工坊打造铁旗杆一对表示嘉奖,以示世人。李东家欣喜万分,以后自己无异便是红顶商人,这是莫大的荣誉,老三高兴,老大村长也高兴,老二杨钰也高兴,全体“晋言居”醯坊伙计们高兴,杨素营全村百姓也高兴!       正是:
  人生一世不平坦,从善到头终得善。
  试看狂傲骄横者,自古善身有几人?
  村长老大老了,老的有事都不愿出门了,他不止一次把村长一职托付给杨钰,杨钰推迟不干,“我一个外来人,不好插手村上事。”他总是这样推迟。最后老村长不得已叫来杨素营村里多位有威望的父老年长,还有三弟李东家,大家一致表示,只有杨钰能够管理好杨素营,全村人也愿意服从杨钰领导,求杨钰不要推辞大家的诚意,不要伤村民面子。事已至此,杨钰也就只好顺从了大家。
  杨钰有天生南方人的头脑敏锐,善于经营,又秉承了账房先生的举步严谨,擅长管理,任职杨素营村长后对杨素营的土地开发,渠道治理,商铺安排,集会管理等都做了合理整顿。并积极建立私塾,指导学问,为日后杨素营学子教育形成风气。
  老先生膝下生有八子,其中有四子留有后人,一直繁衍生活至今,是大明朝移民后杨素营村人口的主要部分。老先生活了很大年岁,在生命弥留之际,感慨于越王杨素一生做尽耻事,褒少贬重,不齿于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村名,遂重新改村名为“杨房营”。杨钰死后就葬在杨房营村西四十步举,他的后人们也和其他姓氏家族和平相处,其乐融融。他起的“杨房营”村名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