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3772期 >2021-12-24编印

剩菜、读书与写作
刊发日期:2021-12-24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中午吃米饭,炖了个烩菜。一个人的午饭,烩菜就很难做,几根豆角,一个土豆,一点粉条,一点豆腐,三两个香菇,四五个木耳,炖好就是半锅。
  小半碗米饭,浇了大半碗菜,一直盛到冒了尖,热腾腾的。你想象吧,绿的豆角,白的豆腐,黑的木耳,褐的香菇,晶莹的粉条,那是真诱人。一碗吃完,意犹未尽,就又舀了半碗菜吃,但菜还是剩了一半。
  晚上回家,熬好粥,将中午剩的菜热好,端到桌子上。菜还是那个菜,不过过了五六个钟头,吃在嘴里,却完全没有了中午的质感和味道。
  第二天,无意中看到一册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就随手翻看。新学期,孩子们刚刚学了第一课《古诗三首》,展开的两页共三首诗,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
  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每句下面嵌着现代汉语解释:
  夏日农家的人们白天去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绳,村中男男女女都各自挑起自己的重任。
  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诗句和翻译后面,写着“农忙耕织”“童孙学种瓜”之类的概括;原诗前面写着作者范成大的介绍;上面是题解,“四时”“杂兴”都做了解释;下面是中心思想。孩子的字写得还不错,但都挤在一块儿,看起来很费眼神。
  我拍了一个图。孩子看见,说:“有什么好拍的,那不就是平常笔记嘛!”
  孩子说得对,是平常笔记。所学内容,全面条理,清清楚楚,一点毛病也没有。老师的严谨、认真、敬业,一目了然。
  但我就是想起了前一天的剩菜,虽然还是那些食材,还是那道菜,仅仅是放了放、重新热了热,味道就大不同了。
  文章是用来欣赏的,文字的奇妙在于它既能营造优美的画面,又能传达闲情逸趣,还能揭示深刻的道理,但所有这些,都应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脑补出来的。比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又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之所以好,是因为意境在,有情趣,并有韵律。要是都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汉子或婆娘们的家常,还叫诗吗?想想,如果把《春江花月夜》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那得有多煞风景!而且很多时候,译文是要求背会的,那就更荒唐可笑。
  再好的食材,不新鲜了,就不再诱人。优秀的作品,一词一句都意蕴丰富,好比豆腐,可以烩菜,可以清炖,可以做汤,还可以凉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做自己的菜,没必要非把它搅得碎碎的,放上一勺盐,还负责地强行喂到每个人嘴里,并且一代一代地喂下去。
  经常有家长或学生问我应该读什么书。小学中年级,我建议读《西游记》;小学高年级,建议读《三国演义》。建议之后,我总不忘强调,一定要读原著。为什么一定要读原著?我想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一部书,第一次读总是读得最认真的一次。现在中外名著有各种各样的简本,薄薄的一册,其实也就是一个梗概,正经精华的东西,全没有。这种书,孩子们读了,知道一点故事情节,以为就是读过了,再让他去读原著,就不乐意投入了。这是人为地将原著变成了剩菜。
  前几天,一个高三的孩子给我看他的作文,文题是《平凡之路》,其中举例说:
  掏粪工人时传祥,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人,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为千万家带来干净和舒心;石油工人王进喜,为做好本职工作,跳入水泥池用身体做搅拌,只为保护好油田……
  我问他:“你还知道时传祥和王进喜?”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想不到有谁了!”
  纵观学生的作文,取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一、雷锋、王进喜、时传祥阶段;二、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阶段;三、司马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阶段;四、俞敏洪、马云、马化腾阶段;五、屠呦呦、钟南山、李娟、刘薇阶段。
  无论平时作文,还是大小考试,就这么几位反复出现,这菜就不知道剩过多少回,热过多少次了。
  我记得有一年去山东,那儿的一个朋友请我们吃海鲜,他开玩笑地说:“我们这儿才有海鲜,你们那儿哪有海鲜!”
  确实,几个钟头的时间,海鲜它就不新鲜了,但所谓的“海鲜”,不就是要那个“鲜”吗?好比学习,之所以学,要的就是新鲜,既保证足够营养,又具有独特的风味,它才诱人。嚼过的东西,本来已经没什么滋味,还要翻来覆去地要孩子们嚼,不厌恶才怪。这就连剩菜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