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爱在*清徐总第3771期 >2021-12-22编印

老杨的“百变人生”
刊发日期:2021-12-22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前几日,与《清徐老年》编辑部的老师们一道,走访了有一段时日未见的杨宗新老师。
  一年前见他,那时他的办公地点,是在太原市晋韵楼大酒店。这次见他,他的办公场所是在水塔老陈醋公司——他的出生地杨房。
  看得出他的“派头”:被大家调侃为“总统”标间的办公室内,卧室书房客房标配、卫浴水电暖一应俱全,特别是一套价值不菲的枣红色桃木古董书柜,满满儿盛放着老杨多年来积攒储蓄的文化与农业等方面的“古董级”书籍画册,更成为其标配中的标配。
  翻看老杨书柜中的资料,无意间发现一本书中夹着十来张聘书与证书复印件,有山西中石雕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丽盛翡翠艺术顾问,有清华、山大,天津大学等各大院校选修课任课教师聘书,清徐县职教中心文化顾问兼工艺美术讲师、韩国美术协会收藏作品证书……
  难怪大家都戏称他是“顾八家”,仅从这随手翻出的一小部分证书中,这些“大师”、讲师、总监、顾问的头衔,就暴露出他“狡兔三窟”的个性本质。呵呵,老杨的“花心证据”,这下可被我们逮着啦!
  文艺老杨:特长谋生“顾八家”
  这次采访老杨,他特别强调了一个自己的观点: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不能把我往高处拔啊!
  的确,这些年来,由于老杨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突出表现:出过四本剪纸集《三国演义剪纸艺术集》《中国清徐·剪纸艺术》《清徐县保护文化遗产剪纸系列》《三晋历史名人剪纸集》;写过《清徐食醋》《山西面食大全》等十余本文字作品以及多方面体现他个人工作思路与方法、意识倾向与工作业绩的个人专集《没无不非集》;主笔申报成功清徐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徐砖雕》《清徐老陈醋酿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创作了融童心与老年智慧于一体,集砖雕、木雕、石雕等民俗文化元素于一处的老年童画合集《杨宗新黑白画稿》……有着众多响当当的重量级头衔:山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清徐县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常委……以至于大家都忘记了他的出身——一个土生土长的老农民。
  现年75岁的他幽默诙谐。关于其身份表述语,日前,老杨隆重推出时尚热词:“农二代”!理由是,以此来刷新“富二代”“官二代”。
  老杨很现实,身为农村人,没有稳定工资,他认为男人要养家糊口,做人做事首先得以生存为基础,以现实为依据。
  “农二代”老杨要谋生,其“手段”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谋生文章”养家糊口,并将其爱好特长与社会需求巧妙对接,从而调整到自身的最佳状态,发挥出最佳的人生价值。
  被大家戏称为“顾八家”的他,曾兼职八家文化单位当顾问,用老杨的话说叫打工,而他的创作,被他定义为“实用主义的谋生文章”!简言之,就是做啥的吆喝啥:在他笔下,水塔醋业的醋文化、晋韵楼的饮食文化等,均属这一范畴。
  与众不同的老杨,打小儿就是创新派自由族范儿。不愿受约束的他,总会让自己“有资本”地按自己的思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小学时期,不写作业的他,和老师的交换条件是,老师讲过的内容考不住他;少年时代,爱捏泥人儿的他,在父母亲全家的存款合计只有10多元的那个时代,已通过发展自己的小鸟泥塑赚得30多元“私房钱”,用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个时代,有着30多元“巨额资本”的他,不仅不会因经济问题受制于父母,父母捉襟见肘时,还得哄着挪用他的“私房钱”贴补家用。
  老谋深算的老杨,就连年轻时找对象都要运筹帷幄。瞄准自己喜爱的女子,狡猾的他以政策即将出台新规,“明天将延迟结婚年龄”,哄得丈母娘连夜同意他们领取了结婚证,留给邻里街坊一段茶余饭后传奇笑谈。
  顾八家实实在在应该叫顾九家。看似不顾家的老杨,作为一家之长,常常将治国方略“拿来”理家。生有两儿一女的老杨,在儿女们眼中智商高,爱独立,骨头硬,精力充沛。老杨生病常常瞒着子女们,也从来不去住医院。提起老杨,二儿子杨宇霆心疼地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父亲的背上有个小孩子拳头大小的囊肿,隔两三年就会复发溃烂,必须割除。他嫌大医院做手术麻烦,悄悄儿独自到小诊所处理。割除囊肿他不打麻药,大夫问他疼不疼,他简单地回答“还行。”儿子宇霆评价说,那是一种天生在骨子里的坚强。
  老杨儿女婚礼不待客,自己从来不过生日,是节俭作风的典型。“顾八家”从未找过八家“老板”批条报销,有文友来访,亲朋相聚,他总是自掏腰包,尽管老板们一而再地告诉他可以签字结账,但他从不使用这种特权。“吃亏是福”是老杨的格言。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两儿一女一个个做人吃皮耐厚,做事任劳任怨。
  创新老杨:事事立项“搞科研”
  现年75岁的老杨,在自己曾获得的各项荣誉中,最引以为豪的,则是他作为农民身份,获得的一项省级荣誉——省科协2011年授予的太原市唯一“科技传播工作先进个人”,老杨认为,这项荣誉,才是他一直看重的人生主页。
  老杨从小热爱科学,并时常搞些发明,解决生活中寻常人不留意、解决不了的小难题、小不便。早在1995年,《太原日报》记者高福庆就曾以《杨宗新和他的“四大发明”》,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7岁时,刚看完戏的他就能在墙上用粉笔画出张飞、赵云的形象。19岁那年,他创作的剧本《借砖》在市里获奖;凭着仅有的一些小学文化知识,靠着他特有的一股钻研劲儿,他发明的捕鼠筒、多功能果树修剪锯、育蜂王筐、治痢疾汤简单实用、造一方,被村民们称之为“四大发明”……
  老杨初级阶段的发明,就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搜索发现,给自己立项。
  老杨的“防蚁咬人行军床”,是他的军旅杰作。老杨当过兵,军营三年,外出行军最困惑的便是睡觉的行军床。山里的蚂蚁特别大,野外的蚂蚁顺着床腿爬上床咬人,战友被蚂蚁咬得浑身起包。为此,老杨在四边的床腿上各套一个小水盘,将地面与床隔开,堵住了蚂蚁爬上去的路。于是乎,“防蚁咬人行军床”全连推广,成为战友们的美谈。
  红薯出苗测温术,也是老杨的小发明。每到惊蛰时节,村民们培育的红薯苗,通过入炕加温这一多年延续的老方法进行。老杨则是在红薯苗入炕出苗后,拿温度计精确测量。经过多次实验,终测得精确到35度是出苗生长最佳温度。此后,他把浇灌的冷水改换为35度的温水,一个简单的调整,老杨育的红薯苗总是较别人的出苗早、生长快,自然下地种植也抢了头筹。不知就里的村民们笑称老杨有特异功能,会变戏法。青年时代的老杨绝活多多,不论务农还是务工都是一把好手,种地养蜂当木匠,干起啥来都专业。
  老杨的绝活谁教的?听听老杨怎么说:这只是因为对传统生产模式不满足,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加以补充的结果。老杨认为,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有所发现,才是发展的前行力量。
  老杨是一位骨子里便繁茂着自信的人。作为一位“农二代”,老杨认为,农民要有农民的自信,要坚信咱老百姓也能闹科技。老杨生动地这样注释:科学家运用科技做的是高科技的事,咱老百姓要运用科技改变那些生活、工作中需要改变的劳动模式,这样咱就是在搞科技,咱就是发明家。年轻时,农民老杨是田间地头的讲师级技术员。在碾底、马峪等地,留下了老杨为村主干与葡萄种植大户,讲解传授葡萄挂果、盆景栽培技术的一幕幕场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日积月累的农科专业知识,老杨的科研与创新,思维与视野,也由家庭扩展到社会。
  1997年,50岁的老杨与老伴儿走出杨房村,走向清徐县城。这一年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年。作为一名县政协委员,老杨觉得有责任为清徐的发展献计献策,于是洋洋洒洒写下一篇近3000字题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十个切入点所在》的文章:一是开拓外地联营市场,抓葡萄特色商品增值;二是配合金秋葡萄节生态旅游,高科技快速发展葡萄盆景;三是开发白石沟山坡,开坑填土发展规模性果林;四是公路干线改植核桃树,十边地改植矮化枣树;五是汾河清徐段两万米,紫穗槐固坝工程思路;六是实现村庄院落园林化,美化家园增加收入陶冶农民情操;七是以乡镇作规划,让懂科技的农民办苗圃;八是通商俄罗斯,发扬光大清徐的蔬菜“王牌”;九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农家院落育苗小日光温室;十是稳定小麦玉米,突出果品蔬菜,发展小杂粮生产。县领导看后,当即赞许,认为很有见地,并指示在《政府工作简讯》上予以全文刊发。
  较真老杨:悉心研究“脑科学”
  老杨喜好较真,在杨房村打小有名。少儿时到邻县邻村玩,发现这个村叫北左。奇了怪了,明明在杨房的南面嘛?回来问父亲,没有满意答案。他又跑了去,过北左,一路向南,见到了南左村。这下终于弄了个清楚。就是这股子较真劲儿,使他明白了许多道理。
  老杨这次又较真啦,这次的较真非同寻常,老杨要较真研究“脑科学”!
  做大脑的主人,不让大脑随遇而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仅知道大脑应该想什么,而且要知道应该怎样去想。
  这次较真,缘起于那年初春,老杨微感头晕,经检查,发现血压偏高。为此,他突发意会之感:高举在自己顶端的这颗头颅,既然发晕,说明其颅腔中的大脑系统,将越来越丧失灵性,变得迟钝。不安之余,他猛然发现一个问题——在自己人生已走过的岁月里,并没有在心在意地指派和使用自己的大脑。他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没有充分掌控和发掘自己的大脑,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及早地、有意识地去掌控与指派自己的大脑思维,而是仅仅通过遭遇性应对思维——由遭遇而引发的回忆、识别、判断、筹划,制定事理程序,并实施应对。
  从那时起,他对大脑的价值、能量以及意识性、程序化用脑的操控方式,进行了努力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他的《没无不非》专集中,有一篇题为《改变大脑思维方式,提高人生科学含量(不成文的大脑思维语言表达)》的文章。此文提纲式陈述了他的许多新观点,凝聚和浓缩了他大半生不断开拓进取的生命本质和思想精髓,那就是积极、科学地使用自己的大脑。要多在大脑中营造一种积极的状态,组织一种愉悦的记忆情绪。老杨认为,人之所以异于其它动物,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且使这种文明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和创新,是因为人类具有一颗高度精巧与发达,充满神奇与智慧的大脑。老杨认为应培养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目的意识性方式,培养发现能力、综合筹划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发现性思维,养成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将感性认识升级为理性认识,是其核心所在。一门学科,未进入数据模式,就不能称其为科学。
  多少年来,传统的烹饪大师傅都是凭感觉行事,比如炒菜做饭用文火、还是武火,具体是多少度?调味用量是多少克?少许到底是怎样计量?基本上无人细究。老杨便与饭菜烹饪大小师傅们交心,“做饭多大火候、配菜最佳配比等数据研究,应是咱们的科创空间。所谓各有所长,中科院院士有他们院士的站位,咱普通人有咱普通人的视角,他们顾不上琢磨的事儿咱们就得精琢细磨,这就是机遇。”
  然而,要从感性操作到理性把握,精准数据才是关键所在。2007年,在晋韵楼大酒店,老杨提出为做饭的大师傅立项,与工资挂钩,推进饭店烧菜技艺向理性化、数据化发展。使烧菜做饭的面水比,肉蛋奶、葱姜蒜、醋油酱等明确量化为具体数据,做到可操作,好掌握,能复制,易传承。
  其间,好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的成功立项,“其实质,就是多加出一道从感性操作到理性精准数据的工序。该较真的必须较真。”老杨悄悄地说,这是他运用“脑科学”成功申报的一个秘密武器。老杨掌控大脑还有一个窍门,是用好统筹法,既要会手拉二胡,又要会十个指头弹钢琴,能够较动真才是真本事。这是他用活“脑科学”的一个秘籍。
  望着墙上挂着的“久咀橄榄回初味”条幅,老杨淡然一笑说,人说女大十八变,人生之与我,生下来就是个“农二代”,如今,依然是一个“刷新”了的“农二代”,准确些说,应该叫农N代吧。
  从“农二代”、解放军战士,到谋生“顾八家”,立项“搞科研”,研究“脑科学”的老杨,到拥有“大师、讲师、总监、会长、顾问等头衔的老杨,竟如此这般地玩出了他的“百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