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葡乡*情怀总第3767期 >2021-12-13编印

清源西关的龙神庙
刊发日期:2021-12-13 阅读次数: 作者:刘松年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西关村现存古迹还有五六处之多。如:市楼、关帝庙(均重修复)、龙神庙,俗称龙王庙。玉皇阁、碑亭以及周边的隋代西城门洞和明代砖城墙。
  五十年代废了的有文昌阁(位于市楼西街)、乐台、(古戏台)和鲁班庙,均在市楼北街中段东侧,龙神庙对面。
  比较来说,如今的西关村是县城文物古迹点缀最多,并且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唯一的关厢社村。
  西关的龙神庙,俗称龙王庙,在清源西关市楼北街中部,庙坐西向东。据史料记载,始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庙前有乐台(即古戏台)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废。
  据当地老者们讲:该庙大殿原有白龙王夫妇坐像,殿的两旁还有不少有关龙王所属的神像,如:其中有掌雨布的、打雷的、刮风的、打闪电的神等等,都是和龙王下雨有关的属神。殿内地上还存放有一尊能抬走的龙王坐像,遇天旱时或是地里的庄稼生害虫时,将龙王抬出去祈祷求救之用。
  乡人们每年五月端午节在此庙祭祀龙王,并设立庙会,在庙前乐台唱戏,街上赶会,届时,西关厢家家蒸溜米、做凉糕、包粽子、请客待人。大人喝雄黄酒,小孩佩戴艾、香包,扶正祛邪,整个街上十分热闹,此乡俗一直延续至今。
  说到龙王庙,还需说说该庙内现存乾隆年间炒米社议事石碣刻有《经理炒米社内运碑记》;碑文中“……自乾隆三十二年开始,先是社中有西关诸庙献匾及每年正月念三日设祭等愿,公用之余社众乃分用焉……乐善好施者,炒米社众也……”
  郭维忠老先生在世时,曾在《西关炒米社》一文中,提到西关龙王庙的北分岔道墙上嵌着一块石碑,题为《经理炒米社内运碑记》,一是炒米社旧有筹钱为庙献匾、设祭等的习俗,二是为重修龙王庙出资事宜。南分岔墙上还嵌着另一块石碑,字迹已模糊了,可能就是经理运作的碑记。
  2008年,郭会生同志在西关龙王庙内翻阅碑刻时,发现西关市楼“补修市楼碑记”一通,此碑的发现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石碑记载:“旧楼仅有一甲,自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始增二甲。”由此可得,清顺治十八年重修市楼时,阁楼上只有一层,到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时,才建成两层。
  解放后五十年代,龙王庙由县粮食局占用,开设市民粮油供应门市部,正殿、厢房内存放白面、小米等粮及食油,将山门、钟鼓楼拆除,改作方形大门及门市部,已面目全非。
  该庙从五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至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期,一直由县粮食局经营,市民粮油供应门市部占用,长达四十多年,现时刻有倒塌的危险。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关村时任干部,从粮食局要回办理了龙王庙的产权事宜。
  我还记得,2011年西关关帝(老爷)庙重修后,西关工贸公司董事长李亚飞,让我引领陪同榆社县古建队马俊峰同志,实地测看了龙王庙的布局,并让山西省古建研究所绘制了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