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爱在*清徐总第3762期 >2021-12-01编印

打卡上班到八十 精求才艺十八般
——张保来先生与他的艺术人生
刊发日期:2021-12-01 阅读次数: 作者:张月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打卡上班到八十  精求才艺十八般
——张保来先生与他的艺术人生 

  初见张保来先生,脑海里马上闪出两个字——精致,和他的作品一样。
  在清徐这样一座小城,竟藏着这样一位年逾八十的小老头:个子不高,骑一辆电动车,戴一顶小礼帽,着一件中式立领上衣,清瘦的模样,矍铄的精神,仿佛与我们生活的不是同一个时代。更形象点说,其精神长相则更如刚刚从一幅水墨画中走出来一般,一股古朴风,一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代背景下的新青年打扮。
  他是来投稿的,写了一首题为《八十抒怀》的小诗。事先得知他的年龄后,为方便老人起见,笔者便提前在融媒体中心门口等他。仅三两分钟后,张老竟轻盈地骑着一辆轻巧的小洋车款款而来,给人以清风扑面的感觉。停车,取出投稿作品,三言两语作了交代,风一般骑着他的小洋车飘向美锦大街深处。目光所及,他与他的小洋车,成清徐小城中一道风景线,即便驶出老远,依旧是。
  笛管里飞出只“布谷鸟”
  布谷,布谷,每当布谷鸟叫声最响的季节,便是张保来先生最开怀的季节。冥冥中,他与布谷鸟仿佛有个约定:这一季、这一年、这一生,他之对于艺术的挚爱,仿佛都是因了布谷鸟的催促而开始的。
  张保来先生字舒平,号湖滨闲人,1940年11月17日生于清徐县清源镇南营留村,自幼随从著名画家马泉先生采风习画。高中毕业后考入太原市教育干部学校,之后任教多年。再后调入县总工会任工人俱乐部主任。1988年,清徐县美协成立,张老任副秘书长,2012年被聘为县美协艺术顾问。
  张老的多才多艺,因天赋、因执著,更因了其成长环境。
 


  原本,张老出生于一户比较富裕的家庭,其祖父跑外做生意,开着一家绸缎行。后因祖母不愿离开家乡去外地生活,祖父便为家人购得20亩地后独自居于外地。祖母一个人带着子女留在清徐,全家人的生活,主要依赖于此20亩地的产出收入维持。解放前,张老的父亲是村里的闾长。因不忍收缴贫苦人的公摊公粮,完不成任务经常被殴打,屡遭日本人的欺辱,又恨又气,终致病倒,1948年含愤而去,留下母亲一个人持撑家务。
  张老的童年时代,是在南营留一所小四合院里度过的。老院位于现永定街南营留学校斜对面,这个小院,为他的艺术人生起了开启鸿蒙的作用,也为他后来的艺术之树的开花结果,种下了一粒粒饱满的种子。小四合院住着刘、马、张、郭四户人家。其中,马家儿子三润,就是后来成为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的马泉。由于习性相投,张老与长他三岁的三润最为要好,最能玩到一块,也就有了情同手足的友谊。记忆尤深的是,每天放学后,他们俩就会在院子里的墙上胡乱涂鸦,来锁儿爷爷看到他们喜欢画,时不时在他们的涂抹中添上几笔,常会使他们有茅塞顿开的欣喜与激动。来锁儿爷爷真名刘献书,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私家小煤矿的账房先生。他家的藏书很多,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芥子园画传》,还有一些中外古今名著。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一群孩子一天到晚老粘着来锁儿爷爷,玩他用高粱杆扎的推车,一起听他讲故事,一起看他的书。他们在一起住了13年,在这种环境中,一块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每年正月二十五添仓节,他们就会一起在院子里跪拜土地爷爷,并且在嘴里念叨着:添仓爷爷填的来,填上黑豆麦子来,瓮瓮里,屯屯里,不够老再添点来……
  再大些,马泉外出求学,因其家境贫寒,住房拥挤,每次回家就住在他家,和他住通炕。马泉常说,富恒婶婶(张老的母亲)就是他的第二个母亲。此外,张老还与清徐籍省级书画家张连瑞是表兄弟。先天灵气加上后天努力环境的熏陶,如今的张老,无论剪纸、书画,还是吹奏弹拉,样样都拿得起,有的还很精。
  “难怪孟母会三迁,一个人,你从小所处的环境,对一生的启蒙成长,实在是太重要啦。”今年国庆节前夕,到张老家中拜访,聊着他的创作,聊起他那些昔日往事,张老由衷地发出这样一番感慨。
  那天上午,暖暖的阳光透过红红的窗花,斜斜地从窗玻璃上照进张老的家,并将一对精致的福字小团花与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简单轮廓,也连同一份匠心与喜气投射到屋子的墙上、地上。旁边桌上,一幅用铅笔画出的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窗花样纸剪了一小半,细看时,这幅剪纸上的牧童脑袋朝前,比窗户上贴着的那幅,多出一只布谷鸟,落在笛子上面。
  “这只鸟,是被您牛背上小牧童美妙的笛音吸引来的?还是您的笛音里面吹的内容是小鸟鸣唱?”我指着桌上的剪纸图案,打趣他。
  张老发现自己的这份灵感被我发现,话语也多了起来。于是,我们从他的剪纸,聊到小牧童吹的这支笛子。
  艺术源于生活!童年时,张老的音乐天赋,就是被一支笛子激活的。
  第一次被笛音吸引,是在一天放学路上。那天,在布谷鸟清脆的鸟鸣声中,当他路过西门坡市场时,被一阵悦耳的笛音吸引,循着这音乐,他看到村里的一位牧羊人,斜躺在一群臭烘烘的羊群里,将一支当时的流行曲,吹得天蓝蓝、水清清。从此,他成了牧羊人的铁杆粉丝。
  再后来,张老每天一放学,就和小伙伴到野外去拾烂铁。终于省吃俭用倾其所能,花七毛钱买到一支心仪的笛子,却不小心被母亲发现,一顿“不务正业不好好念书将来你就去放羊”的训斥后,心爱的笛子也被母亲踩了个粉身碎骨,他心疼地哭了个稀里哗啦。有了这一次的深刻教训,第二支笛子再次被带回家时,他就悄悄儿藏在袖筒里,乘着母亲上厕所的功夫,偷偷塞到家中的衣柜底层。这一次,他靠着自学用笛子吹出第一首歌《小放牛》。
  再后来,他吹笛子的水平日益提高,当他的笛子吹奏表演,在学校举办的“六一节”舞台上获奖后,邻居们也纷纷在他母亲耳边夸奖:别人家有条件的花钱请老师教,你儿子不花钱自学还吹得这么好……母亲终于默默允诺了他的音乐爱好。这件事让他深深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坚持、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张老对于音乐的特长,有着自己好多独特的领悟。吹口琴要想好听,得学会打拍子,用舌尖在孔上有节奏地伸缩,让乐曲随节奏自然而然地出来,双重音的效果就好听多啦。
  为能让我明白其要义,张老顺手从电视机旁的花瓶里,抽出一把口琴,坐在沙发上,给我吹起了一支《夸土产》,随着他入情入境的吹奏声,不由人想要跟着轻轻唱和一番。看我对音乐也比较感兴趣,张老非常兴奋,依次将他所有的宝贝一一拿出来,为我演示一番,有笛子、二胡、秦琴、葫芦丝……
  不知不觉中,一个小时过去了,这次拜访,成了一场因缘际遇的音乐会专场,感觉自己好有福气。
  在器乐方面,张老最拿手的是秦琴。上高中时,他就是清徐中学文艺队的骨干,他主攻秦琴。回首青春岁月,张老给我取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62年清中文艺代表队的一张合影。那次表演的地址在太原建筑工人俱乐部,演出节目是歌伴舞《葡萄姑娘上山来》和独唱《小妹子观灯》,他们的节目荣获团体一等奖。
  “小戏台”获奖少年时

  聆听张老讲音乐,思维也像脱了缰的野马在奔腾飞跃,每一时每一处都让人感到灵光四射。
  突然发现自己跑了题,今天拜访张老,是冲着他的手工艺品与书画的。
  于是,将话题转移向张老家中电视柜两端放着的、那几个古色古香玲珑可爱的工艺品葫芦上。张老的葫芦,每一件都让人爱不释手。就拿他顺手提起的这个寓意“四季平安”的葫芦来说,便是集烫画、镂空、浮雕于一身的特型葫芦作品,制作过程历时八天,雕工精细,造型随葫芦原生弧度雕刻,似一位少女婀娜的舞姿颇具动感。葫芦上面的烫画有翠鸟花卉、盆景瓜果,多方连续,真正是精美绝伦。
  张老在手工艺术方面的特长,早在少年时代便曾轰动一时。
  打小儿,这位调皮的小男孩,就特别爱奇思妙想,而且和别的男孩子玩的东西不一样。别的男孩放学回家打瓦儿,他则常常悄不做声地找个不容易被家人发现的地方,鼓捣他自己喜欢的那些玩意儿。
 


  当年城内校设在文庙,文庙对面有一座戏台,也叫乐台,逢年过节都唱戏,远远望去,戏台上那些水袖翩翩的人儿,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小地方的孩子出门少,外面的戏台长啥样他不知道,在他心中,这世上最美的戏台,就应该是自己学校对面的戏台这个模样。起初,他常常将这画面画出来,美滋滋品味欣赏。再后来,他看到手巧的妈妈剪窗花,他就把小戏台加上自己的想象,顺手画成小样儿,把它剪出来。突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可不可以把自己画的这个小戏台,变成一个手工做的微型小戏台?
  这位爱鼓捣的少年说干就干,原材料用啥?村里不缺的是茭棍(高粱杆)、泥土,这两样主要材料选定,接下来开始着手行动:从戏台框架,到舞台剧情,再到服装道具,他将一台《明公断》人物,都惟妙惟肖地逼真再现于小小舞台上。成型后的《小戏台》圆窗户、歇山顶,戏台门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文武场全有。舞台右边的文场,有拉胡胡弹三弦的,左边的武场有打板敲锣的拍镲的。演员的换衣间、化妆室内,衣箱化妆品一应俱全。剧中人秦香莲、包拯等用胶泥捏好,涂上广告色,用铁丝挑着,还能够绕着舞台转。舞台灯光焊接了线路,用两节电池焊接小灯泡,制作完毕,探照灯一开,将整个小舞台照得明灭清晰,栩栩如生的人物、漂亮的服装、逼真的道具,令人叹为观止。从这一小戏台的每个细节设置、到人物表情动作特点,都体现了作者煞费苦心的匠心独运,也都展示出这位少年对于艺术的痴迷执著与非凡天赋。
  张老童年居住房屋一明两暗,怕母亲发现他的“不务正业”,便将其所有制作放在家里最暗的一间堆放杂物的屋子里,每天一放学就偷偷钻到里面,晚上点着煤油灯,一干起来就忘记一切。白天上学时,就用破衣服将其遮住藏起来。
  1955年,在南营留学校组织的“六一”儿童节活动中,这位少年用整整三个月时间创作的手工作品小戏台,惊艳了全校师生。时任班主任老师陈国良激动万分,捧着他的脸开心而遗憾地说:咱是没条件,有条件的话送到北京展览,也一定会获个大奖的!之后,学校将他的《小戏台》推荐到全县参加比赛,作品轰动全县,荣获大赛一等奖。再后来,《小戏台》又被县推荐到省里参赛,荣获全省二等奖!
  提起那次荣获省二等奖带来的荣耀,张老终身难忘的是获奖小作者的省城一周行。
  那次展览令他大开眼界。展地在太原海子边即现在的文瀛湖公园,组委会还组织获奖者赴新华印刷厂、矿山机器厂等地参观。活动组织得特别隆重,晚上,他们住在太原14中,当时的惯例是,学生自带行李铺盖。来自小县城的他盖毯子铺褥子,感觉自己的待遇特别高。十四中挨着火车站,晚上火车轰鸣令人兴奋得睡不着觉,特别是住的地方,一拉灯绳电灯就亮了,感觉很神奇。
  吃饭在海子边饭店,获奖学生代表一日三餐一起吃饭。当时的他,虽然肚子里没油水饿得咕咕叫,但是却强忍着不敢吃饱怕被人笑话。这次展览令他记忆最深的,是两幅美术作品:一幅是一位初一学生画的水彩画,画中的鸵鸟墨水瓶,明暗相间过渡自然,阴影部分特别逼真,透视感立体感强,就像真的一样。另一件荣获一等奖的作品更加神奇,它是一位来自介休的一名女学生制作的微型缝纫机,锡焊的机头,还有轮子,针儿还能动,作者的名字他至今记忆犹新,小姑娘名叫宋巧梅,名如其人,张老对她的作品之精巧终身难忘。后据带队的介绍,小姑娘的父亲是修理钟表的。
  应邀参展结束,他自豪地捧回那张得来不易的奖状:这是一张激励他终身在艺术生涯中苦苦探索不已的奖状,白底金字,周围飘着小红旗,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拍个照或留存起来,被母亲贴到墙上时间一久给熏坏了。
  二度梅开夕阳红
  人这一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自己赖以谋生的工作与平生的特长爱好一致。盘点人生,张老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因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们兄弟姐妹五个人生活。兄弟姐妹中,他有幸从小学读到初中再读完高中,是学历最高的。毕业后,从教师岗位到县工会的工人俱乐部,都与他喜爱的文艺事业相关。不擅社交、深居简出的他,因了对文艺事业的热爱,因了其爱好与工作的专业对口,其实际工作一直到2020年80岁时才真正离岗。现如今,比同龄人看起来至少年轻20岁的精神状态,也恰恰印证了他的幸运。
 


  张老退休前分管的县总工会俱乐部工作,那可真叫个“最乐部”。在他的主持下,俱乐部的那些乐活事儿比比皆是:舞蹈培训班,民族舞、现代舞,处处闪动着活力四射的精气神;逢年过节,灯展、花卉展、书画展……丰富了我县群众文化生活,点燃了灵光四射的文艺火花。特别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是,张老制作的走马宫灯,只要有点微风,一吹就能转动。
  在他的组织带动下,就连工会烧锅炉的师傅,拉二胡、弹三弦都能来两手。
  1998年,张老提早退休。孝顺的儿子怕父亲一时不适应,劝说父母趁着腿脚灵便,换个环境出去转转。并准备为父母在风景优美的丽江或北海,租个房子去安享晚年。
  不料,退休后的张老在家休息没几天,原单位领导就前来登门拜访。其拜访的原因,就是说服他回去上班。就这样,张老很快被返聘回原单位上班,这一干,就又是22年。
  返聘后的22年,在工作相对清闲的状态下,张老进入了艺术人生第二春,梅开二度展精神。工作中,他自己在电脑上敲字、写总结、定计划,协助单位领导做办公室工作;空余时间,他搞策划、做版面,发挥自己能写会画的多功能才艺,继续服务社会。心灵手巧的张老做事精细,多年来,他为水泵厂、化肥厂、徐沟工商所等单位做的工作版面,图片透视感高,立体性强、主题突出,每有上级领导来检查,都对其所做的版面伸出大拇指。
  对于自己的众多才艺,爱好广泛的张老,谦虚地说自己是“艺多才不精”“艺多不养人”,倡导大家要“专精一行”。而别人对他的一致评价是,艺术本相通,正因为张老的多才多艺,才使得他一通百通,才艺融合,音乐美术,一动一静,交相双用!
  音乐方面,张老在弹拨乐、吹奏乐、弦乐方面均有独到见解,而他的艺术创作,也润色点缀了家人的生活。他将自己的一腔厚爱,融进于每一位家人的生活中。
 


  孙儿外孙结婚办喜事,他为他们特别送上自己特制的礼物——国画《天作之合》,剪纸——《佳偶天成》,烙画葫芦——《鸳鸯戏水》,以示对他们的新婚祝福!而他也被孩子们发在朋友圈,将“潮人姥爷”的十八般武艺,自豪地秀上一番。张老手巧,粗活细活都能来几手。他会木工,家里的沙发都是自己做的;他也会用缝纫机,家中的电视机外套、椅子上的座垫等,都被张老精心地缝制上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孩子们个个孝顺,纷纷给他买来他喜爱的各种乐器。采访中,张老带我参观了他的书房,并将他的各种“宝贝”悉数拿出来,向我展示:葫芦丝是儿媳妇花350元买的,二胡是儿子花1000多买的,这个崭新的秦琴,是孙子花450元从网上购的……
  精致讲究的他,对于孩子们买的乐器爱不释手,也颇有微词:瞧这秦琴的质量,你仔细看,秦琴的切音板扭曲不平,质量不达标,出来的音色就不达标。为苛求完美,他又使出自己的另一项“童子功”,动手将乐器上面的切音铜条做了调整,按照自己的标准与要求改造过来。张老提着他改造后的秦琴,一边用一只眼瞄着,一边感慨说,现在的东西,好多华而不实,看起来漂亮,但关键指标不合格,亏得是落在了我手中,不然可就废了。张老还带出好多徒弟,一位大学生喜欢吹笛子,他就手把手地教授他,为他传授自己的心得,教他在吐气换气中,用舌头打拍子……
  今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是张老母亲102岁生日纪念日。为纪念母亲,他专门绘制了一幅《慈母情怀》(98x60cm),绘画的创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一年,他家的高粱地被水淹了,母亲带着哥哥和他,收割完泡在水中的高粱回来,赶快给小弟弟喂奶……用艺术抒发情感,让情感滋润艺术。
  张老爱家爱国,他画的毛主席,眉宇间尽显伟人气度,为体现主席智慧,他用书法“画”出毛主席诗词,在主席头顶绕出光环,书画意境自成一体,令人拍手叫绝。为纪念毛主席诞辰,每年12月26日,他都会对着主席画像深深鞠躬,过中国的圣诞节!
  在张老家中,一幅齐白石画像呼之欲出,那胡子一根根清晰可见,仿佛能看到飘动一般。这幅画的画框,是张老从垃圾堆捡回的泡沫板做成的,外面包了一层金边,就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啦。
  多才多艺的张老,其国画作品《飞越梦想》获2013年太原市老年书画大赛国画作品二等奖。国画作品《葡下纳凉》获2013年首届全国中老年书画大赛三等奖。获得“全国中老年实力书画家”奖杯,张老还是《书法学报》签约书画家。
  2019年全国第六届中老年书画大赛,他的国画《指点江山》荣获一等奖。2020年,他的国画作品《青城山记忆》,在全国第三届精品书画大赛中又获银奖。
  采访中,记者得知,张老与同样让我敬重的、我县进修校原校长侯耐根老师是老同学,好朋友,更是一辈子的至交。初稿完成,即去让侯老师把关。关于张老,侯老的评价是——精致!上学时就这样,穿衣服、写作业、搞文艺,都追求精致。直到现在,他还是那样。
  艺术源于生活,卓越源于求精。精致的张老,其至始至终所追求的原创艺术人生,犹如一瓶原浆佳酿,是那般的原汁原味,那般的至情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