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火神庙,原座落在县城赵王街南隅。在远古时代,火神名祝融,亦名炎帝,亦名回绿。那时候,人类有火方可取暖、熟食。相传盘古是天上的神,为此,直接下凡帮天下人得到火种,造福一方。因此故人为祭祀火神的功德而立庙。同期在庙前修乐台一座。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说此庙在明代年间,曾遭回绿(火患)而毁。后来乡人又在原址上重建庙宇,改名为“文昌庙”。庙前乐台如旧,乡人们仍称火神庙乐台。清末光绪年间,徐沟知县又在清源文庙西南不远处,新建庙一所,名武庙。此时乡人们为了保留原来庙里的火神塑像,遂将火神塑像移至新建的武庙配殿内寄宿。由于乡人习俗旧称,渐渐地将武庙统称火神庙至今。以上也许就是张冠李戴的原委吧。
火神庙(即武庙)为重院建筑,占地600余平方米,庙内规制齐全。前院祭三国名将关羽,后院祭民族抗金英雄岳飞。整个院落结构合理,布局对称,山门筑台造阶,出檐走廊梁画栋,立粉贴金。庙里庙外色彩绚丽,熙熙照人。这在当时清源城内的庙宇中,可称得上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当今,该庙虽已改为民居,部分殿堂早已改头换面,屋室厢房也破旧不堪,但庙里廊梁上的雕刻彩绘仍绽放着古代艺术的斑斓。它们的存在仍时时折射出古代工匠们的勤劳与智慧。
清源火神庙的存在从另一个角衡量,它的确亦为解放初的清徐县城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48年7月8日,清源县解放。不久,清源县第一区政府(那时老百姓还叫区公所),由白石沟李家楼移驻县城火神庙院内。1952年7月清源、徐沟两县合并,庙内又成了清徐县人武部、兵役局的常驻地。火神庙历经数年,不仅为当时政府机关提供了办公场所,同时也便利了当地干部和群众与政府的往来。
接下来,县城最红火的还是火神庙乐台那个地方。此台坐南朝北,座落在仓门街西隅北侧,原为火神庙而修。它北至赵家街南端文庙前,东西宽约九十余米,是当时县城唱戏、集会唯一的场地(现由文源小学占用)。解放初,县政府举办宣讲,集会及文艺演出都在那里进行。县里在此台上召开过禁烟禁毒、三反五反、公判大会等大型活动。那时县里的文化工作也相当活跃。由县文化馆组织的文艺节目时不时地在此台上演出。那时县城还没通电,演剧时,台上吊两盏汽灯,照得满场通亮。会场周边小吃叫卖花样繁多,有炒灌肠的,有煮元宵的,还有卖醪糟和炉熟人人的,一派太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