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乡人*情韵总第3756期 >2021-11-17编印

惦记
刊发日期:2021-11-17 阅读次数: 作者:张见素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惦记着很多事。
  第一件,过上几年会不会没有粮食吃。
  这样想的原因是在我们这个曾经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举目四望,一片荒芜,不是圈起来的楼盘,就是富人们的后花园,盖两座小楼,挖一个水池,架一座桥,修一个亭,放一个雕塑,种一些花花草草,栽几棵树,说中不中,说洋不洋,要不就是长满野草的荒地。村庄里头,年长的人一部分在小卖部打麻将,一部分趁时约分出来坐街,比上班还准时。年轻女人在家里刷抖音,拼多多;壮年男人星散在各地,邻村,县城,省城,省外,做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儿。村里见不到一个种地的人。孩子们写作文:“我妈妈在家看手机,我爸爸在外面打工,我在上学。”有的村庄,整个儿被拆,打了地桩,各种工程车忙来忙去,连村庄的影子都找不到了。
  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还保留着关于村庄的深刻记忆。
  春天,冰消雪融,土地松软得像蛋糕房刚出炉的蛋糕,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这样的土地是有诱惑的。人们先把攒了一冬天的农家肥送进去,一早儿扛上铁锹、铁耙,带着犁耧、种子、碌碡,来到地头,撒粪,平整,叠堰,播种,夯实,这就种下了一年的盼头。当他们把这一切收拾妥帖,坐在地头抽烟的时候,看着刚刚下了种的田地,心里是满意而踏实的——土地,永远是人最大的底气。
  夏天,最忙是麦收。天还没有亮,屋外窗户下磨镰刀的声音有节奏地想起来,呲——呲——,呲——呲——,声音穿过迷蒙的天光,唤醒整个村庄——这是夏收季节一天标志性的开始。
  麦收一旦开始,就好比打一场仗。人们顾不上谈天说地,顾不上回家做饭吃饭,顾不上鸡零狗碎,顾不上吵嘴打架,是一年里最太平的一段时间。收割,打腰绳,捆垛子,装车,运送……到了打麦场,开始排队,等候脱粒。脱粒机二十四小时运转,解垛子,输送,机器将麦粒吐出来,将麦秸抛出去,接麦粒,挑秸秆……如果你负责挑开麦秸,挑得腰酸背痛,起身站一下下,秸秆就可能堆成山。晚上昏黄的灯光里,尘土在飞扬,麦秸麦壳在飞扬,人影绰绰,一个个灰眉土眼,轰隆轰隆面对面听不清人声。感觉跟做梦一样。累肯定是累得要死,但累并快乐着。有比看到一口袋一口袋的麦子拉回来、晒干,装到自家库房的洋灰箱子里,七八个箱子都装得满满,三年都不用担心没粮吃更开心的事吗?那时我们不富有,干活很累,但底气十足啊!越是想到这些,我就越心虚,就越是惦记着粮食这件事。
  第二件,孩子们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前两天,有位同事打电话,说告诉你一件事。我说,你说。他说,就是你那个亲戚,那个孩子,不省心。我说怎么了。他说,娃娃们打篮球,两个人相撞,碰破了眼镜,划伤了,现在还不知道是伤了眼睛还是仅仅是伤了脸部,正在医院检查。他说,我要说的是,事情这么严重,孩子们居然不说实话,说是走路摔跤了。
  事情发生了,情况就是这样。但我比担心这个亲戚更担心的是我们的将来。孩子们为什么会说谎?为什么不能面对事实?那是不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着说谎的教育?
  上级要来检查了,要大扫除,要将练习册带回家不准带到学校来,而它们平时是不能不交的作业;要上公开课了,预先不知道要排练多少回,问题的答案都背得一字不差;写作文,不能写心里想说的话,如果说了些真话,就会被批为平淡,不深刻,没有升华;发言必须背稿子,说一堆漂亮空话,喊一些空洞口号,不管你懂不懂那些概念都代表些什么……人生里最宝贵最基本的“真”,就这样被一点一点地销蚀殆尽了,他们还什么都没学会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睁着眼睛说瞎话。
  十月份学校开运动会,开幕式有来自小学部的军乐队。带队的老师说前一天下午孩子们冒着雨泥里水里训练了一下午。她这样鼓励孩子们:“明天大校长要亲自看你们表演。”
  这些事都挺让人担忧,白纸一张的孩子,刚刚开始认这个世界,就得跟着弄虚作假、逢迎权威,那他们将来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件,这个社会会成为什么样子。
  周六去参加一个培训,临出门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换棉衣。看看外面,不像变天的样子,就没换。出了门,心里窃喜,幸亏没换,一大早就暖暖和和的,上下午温度不更高些?上午一切正常,中间休息的时候出去,看到太阳还晃了晃。中午结束的时候,天阴了。下午到会场的时候,下雨了。培训结束,准备回家,出门一看,下雪了,冷得跟大冬天一样,冻死人。就这么诡谲!
  更诡谲的是周日回家看父母,整幢楼前全是冰,楼门口都没有扫出哪怕一尺的走道。我拿了把铁锹,想铲出条路,但雪被脚踩车轧,结实得很,根本铲不出来。我们小时候学“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觉得那是丢人的事,哪知今天连门前雪都不扫了。我们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来,发现凡是以前顺理成章的事,这会儿都不那么理所当然了;凡是以前的人情事理,都不是那么回事了。什么逻辑,什么情谊,它值几个钱?
  天气极端人倒还可以想办法应对,人心要是出了问题那该怎么办呢?这就不能不让人忧惧。
  还有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比如想要进步得创新吧,可是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人们怎么就能够理性,有自己的判断,不轻信不跟风不被忽悠了?什么时候就不见水滴筹了?……很多,感觉就是千疮百孔。
  其实我自己也知道,惦记这些事纯粹是杞人忧天,瞎操心,不如惦记一下工资涨了几块来的实惠。但一上了路,看到两边的荒地,一看到眼睛清澈、无条件信赖师长的孩子,一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水滴筹,就不由得要瞎想。我是但愿这都是吃饱了撑得,瞎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