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公园是湖南长沙市最大的公园,位于长沙市区东北部。它始建于1951年,1953年正式开放。占地118公顷,其中水面40%,东面浏阳河环绕,其它三面面向闹市。公园有326个植物种类,10万多棵树,是集纪念、游览、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公园主要依其自然的地形,山丘植树,平地辟园,洼地造湖,湖中筑岛。园内常年树木苍郁,绿草如茵,幽谷啼莺,碧波粼粼,亭楼廓宇,别致玲珑。“潇湘明珠,园林瑰宝”是对它贴切的比喻。
当我们步入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积达46.6公顷的年嘉湖。它姿色独具,湖面辽阔,烟波浩淼,水光潋滟,晴雨皆宜。湖面上备有各式各样的游艇,供游人泛舟。我与老伴沿着一座曲折的拱形石桥来到湖心岛上。湖心岛又名宵阳岛,建于1963年。它由大岛、孤岛、半湖岛和新岛,4座小岛组成,是湖区的主要景点。它与烈士纪念塔遥遥相对,岛上以种植红叶树为主,象征革命烈士一片丹心为人民。另外,岛上还种植了棕榈、垂柳等各种风景树木和花卉灌木,分别体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岛中建有一座三拱桥,显得云高水阔,别有情趣。
风雨桥外形独特,呈现出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它翘檐碧瓦,昂首欲飞,生动可人。我们站在桥廊里遥望湖面,一片碧波荡漾,翠柳亭阁,倒映水中,别有一番江南韵味。迎丰桥连接着湖岛和堤岸,建于1982年9月,桥长254.5米。该桥为仿木结构,依据湘西山区廊桥形式所建。桥中低栏高廊,曲折有致,具有古老的湖南地方风格。桥的两端各建一亭,以供游人休息、观赏公园景致。红军渡位于公园东部。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战士由浏阳河湖迹渡,进攻长沙,以八千人打败三万有余之优势敌军,攻占了长沙。烈士公园建成后,湖迹渡划入公园范围,并将该地改名为红军渡。1987年在此处建亭一座,立石碑一块,碑上刻有“红军渡”3个大字,以示纪念。渡口至今仍保留着一株古银杏树,为当年红军过渡的见证。
公园里矗立着中华柱,还有56根民族柱围绕在它的周围,象征着全国各民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华民族!我仔细观察,发现每根柱子上都记载着所代表的民族,向往的图腾和自己民族的信仰,民族特色非常鲜明。位于公园东北角的湖南民俗文化村,占地5 公顷,依山傍水,沟壑纵横,瀑布跌宕。丛林中荟萃着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白族等民族村寨。精湛的建筑,奇特的情调,将游人带入一个淳朴而神奇的世界。在这里我们欣赏了土家族的“摆手舞”和独特的婚嫁习俗“哭嫁”;侗族的风情表演“芦笙舞”;苗族的绝技表演“上刀山、下火海”。品尝了白族的“三道茶”和风味食品。一些游人还与壮族演员,一同跳起了“竹竿舞”。在此地我们领略了湖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
公园西南的山丘上,有一座1959年建成的烈士纪念塔。塔堂合一,高58.7米,塔身向南,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长沙烈士公园纪念碑”9个金色的大字,四周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塔的下方有毛泽东语录碑刻:“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此时此刻,我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塔内。里面是烈士纪念堂,陈列着湖南解放前,著名烈士的照片和生平事迹。这些忠肝义胆的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民族独立,为了人民解放,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歌!
纪念堂内,庄严肃穆。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认真地浏览着蔡和森、夏明翰、杨开慧等90多位烈士的照片、简历和遗物,思绪万千。出身于地主阶级的夏明翰,后来却成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先锋。他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者之一,直到28岁为此殉难而不悔。几十年来,夏明翰与他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让我们敬佩的是杨开慧女士。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她按照党的安排,带孩子回到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1930年10月24日,被捕。面对穷凶极恶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退党,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今天,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斐然,民生事业硕果累累,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从严治党迈出坚实的步伐。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没有先烈们舍身取义,前仆后继,哪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紧跟党中央的战略步署,在新征程的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建设好美丽富饶的祖国,来告慰烈士们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