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村自古就和水打交道,潇河和汾河曾经从村东、西两头临村而过,带给杨房村的有喜有忧:喜之,浇灌了村里四千亩的农田,使杨房村地产丰盈,农民富裕;忧之,每年七、八月间雨水滂沱,洪涝灾害在所难免,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有着防洪护村的传统习惯。
隋唐年间,越国公杨素曾屯兵于此,恰遇汾河决堤,老国公率领众官兵协助杨房村村民护堤保村,抗洪救灾,成千古美谈,以至后来有不少朝代杨房村曾以“杨素营”命名。
今年10月2日晚起,山西境内普下大雨,清徐县孟封镇不能幸免,孟封、小武、东、西罗村、闫家营等村于5日失守,上游洪水进村,举村转移。
于是杨房村接下来首当其冲,六日早,乌象民退水渠水位增高到历史最高水位,洪水近在眉睫,上级已经让村民做好放弃村庄的准备,临晚时分水情不缓就要组织村民撤离。
洪水肆虐刻不容缓,集结号响奋力一搏,村民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村里村外坚持防洪三个昼夜的杨房村全体两委干部,在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李刚虎的带领下,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个信念在心头激荡,努力到感动自己,坚持到无能为力,再行撤离。
历史变迁,杨房村东的潇河已经易道,村西的汾河河道也已经向西迁移了六、七里。眼下威胁杨房村村庄安危的,是村南的乌象民退水渠,这条修于解放后的退水渠,上游太谷县境内乌马河,小店区境内潇河,每遇上游水涝,通通归乌象民退水渠排洪。
乌象民退水渠途经杨房村全境约六里,再加上刚刚合并的禅房村,本村境内退水渠长约近十里,三座桥,上游下来的洪水都要通过这漫长的渠道排进汾河。
面对凶猛如虎的洪水,杨房村禅房村两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李刚虎主任两眼早已熬成熊猫眼,嗓子冒烟嘶哑,他望着同样眼睛红肿的两委干部与现场的村民大声疾呼:“同志们,两村三千父老乡亲的生命财产都压在我们身上,大家护住这十里堤坝,三道水桥,拼了命也不能让洪水漫过来”!与此同时,他很快给大家分配任务,两村的两委干部和村民们也都任劳任怨,二话不说各自领命冲锋一线。
本村邻村的挖机调来了,马达轰鸣着和激流而下的洪水赛跑,此时此刻的对决,真可谓“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退水渠里的洪水张牙舞爪地喧嚣着从东面扑下来,撞向退水渠桥洞,像要把整座桥撞塌,一路呼啸着奔向下游。
经过干部村民们的一起努力,一行稀泥堆起的长坝已历历在目,几台挖机马达响着发累的声音,一下一下从烂湿的没有庄稼的地里挖起湿透了的泥土,还在加长着大坝。
两村陆续赶到的村民也纷纷加入防洪队伍,趟着冰冷的泥水共同守护自己的家园。6日下午四时,情况逐渐好转,洪水已多时间没再上涨,天空中雨势中断,太阳仿佛间露了个面。这时,几台挖机也终于将护坝合拢,大家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笑脸。
据天气预报说7日没雨,如果上游排洪顺利的话,这次的汛期就算过去了。和邻村转移的村民相比,杨房村村民无疑是相对幸运的。
惊险过后,安全终归属于我们。回首杨房村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防洪抗灾的这一幕,我想说的是,团结凝聚的杨房村自古有之,将来还会有之。
惊险已过,邻村村民也陆续回村,新闻中灾后重建的消息铺天盖地,感受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觉满满都是感动与幸福!